今天分享的是:海尔x奥运《巴黎第一线》全球新品上市传播
报告共计:27页
海尔借势巴黎奥运《巴黎第一线》:一场全球化品牌的破圈传播盛宴
当巴黎奥运会的圣火点燃全球关注,一场属于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传播大幕也同步拉开。海尔,这个伴随中国奥运征程40年的品牌,以《巴黎第一线》为载体,将新品全球上市与顶级体育盛事深度绑定,在塞纳河畔奏响了中国智造与世界对话的新乐章。
从民族品牌到全球名片:40年积淀的奥运契机
1984年,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同年海尔创牌;2024年,巴黎奥运如约而至,海尔已成为服务全球10亿+用户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这40年,既是中国奥运健儿的夺金路,也是海尔从青岛一隅走向世界舞台的全球化征程。
奥运会从来都是品牌全球化的黄金赛道。数十亿观众的目光聚焦、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为品牌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传播土壤。对于海尔而言,巴黎奥运的意义更显特殊:它不仅是展示技术实力的窗口,更是向世界证明“中国智造”深度融入全球生活的契机。面对欧美家电市场的激烈竞争、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壁垒,以及不同区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海尔需要一个能击穿地域边界的传播支点,而奥运会正是最佳答案。
借势而不依附:《巴黎第一线》的传播巧思
在信息爆炸的奥运周期,如何避免陷入“营销同质化”的泥潭?海尔给出的答案是“深度绑定+创意破圈”。
与央视新闻联合打造的《巴黎第一线》栏目,成为这场传播的核心载体。不同于简单的广告植入,海尔将品牌基因嵌入栏目的内容肌理:从巴黎街头的海尔卖场探店,到当地用户家中的智慧生活场景展示;从古筝版《雷欧之歌》在塞纳河畔的悠扬奏响,到海尔兄弟IP引发的跨年龄层共鸣,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很巴黎,很海尔”的双重特质。
这种“三明治式”的传播逻辑层层递进:先用央视直播抢占第一时间的流量高地,让海尔的全球化形象通过权威渠道直达受众;再以国风演绎、街头互动等创意内容制造话题爆点,强化品牌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最终落脚到新品发布与智慧生活理念的传递,完成从“注意力”到“认同感”的转化。
文化为桥:让中国元素成为全球语言
在巴黎圣母院前,B站百万UP主“碰碰彭碰彭”身着汉服,用一曲古筝版《刀剑如梦》惊艳路人;在奥运场馆周边,海尔兄弟的卡通形象引发多国观众合影,成为街头最亮眼的“中国符号”。这些场景并非偶然,而是海尔对“跨文化传播”的精准拿捏。
海尔深知,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文化共情”。于是,我们看到:奶茶店的海尔智慧冰柜与法式甜点相映成趣,法国奶爸在海尔智慧厨房里讲述“爱与传承”的家庭故事,当地用户对着镜头细数海尔家电带来的生活改变。这些真实场景的呈现,让“中国智造”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而成为融入日常的生活伙伴。
权威媒体的深度解读更添助力。中国日报将海尔称为“特殊的国家队”,环球网以“华流才是顶流”点赞其文化输出,这些报道让品牌传播跳出商业范畴,升华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的一次集体亮相。
数据背后:一场全民参与的品牌共鸣
传播效果的背后,是用户的真实认同。这场以《巴黎第一线》为核心的传播活动,最终收获了6.13亿+全网曝光、3.6亿+话题阅读、8200万+互动量,77.1%的人群资产增幅印证了传播的深度触达。
两场央视直播成为流量引擎:首场聚焦巴黎城市中的中国元素,带领观众探访海尔卖场与当地生活场景,1亿+观看量让“海尔在巴黎”成为热议话题;第二场走进巴黎用户家中,古筝版《雷欧之歌》的演绎与智慧家电的实景展示,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品牌,本地生活”的认知。
社交媒体上,网友的反馈更显真诚。“海尔兄弟是童年回忆,现在走出国门太提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海尔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这些留言背后,是民族品牌与用户之间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
结语:全球化传播的新范式
海尔借势巴黎奥运的这场传播,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新品上市活动,更勾勒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新路径:以顶级IP为支点,以文化共情为纽带,以真实场景为载体,让品牌故事自然融入全球用户的生活语境。
当《巴黎第一线》的镜头缓缓拉远,留在观众记忆里的,或许不只是海尔的新品,更是一个中国品牌用40年时间证明的道理——真正的全球化,是既能尊重“很巴黎”的本土特质,也能彰显“很海尔”的品牌基因,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共鸣中实现共赢。这,或许就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好注脚。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7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