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属于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2025年7月10日杭州运河文化中心,零跑CEO朱江明在全新C11的上市发布会现场,公布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撼的消息:中国造车新势力2025年上半年的销冠,是零跑。
而且,零跑是以连续四个月销量第一的无可匹敌之姿,强势登顶的。
朱江明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很多人都意外的成绩。
2025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战局已进入下半场,小米YU7上市,引爆了热搜榜;问界M8登场,震颤了朋友圈……短短半年,“网红”新车层出不穷,人气爆款刷新纪录。
放眼群雄盘踞的造车新势力队伍,零跑一直都不太起眼,甚至长期被质疑是否还“活着”。因此,当它成为黑马并改写行业格局时,人们的心中,难免会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
发布会现场,朱江明用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
2021年,零跑C11发售之初,首月的订单量为3388台,不及小米YU7的百分之一。但就是这样一款看似不受欢迎的产品,却在2022年月销达4千台、23年月销攀升至7千台、24年10月实现月销过万。
零跑C11的销量逆袭
C11的逆袭,其实就是零跑的缩影———
不求爆火,只求长红。
不被看好的过去
人们总是说,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与人和,但回顾零跑的过去,它似乎一个都不沾。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朱江明因为在西班牙瓦伦西亚无意间的一瞥,萌生了造车的念头。那时的他,已经48岁了,且所处的行业与汽车隔了好几座大山。
因此,零跑成立之初,旁人冷嘲热讽:“你一个不懂车的人,造什么车?”
这样的质疑声,朱江明早有预期,故不曾理会,打算用成绩去回应。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质疑」,只是这段征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道坎。
2017年底,零跑内部开启了C11的立项,第二年便启动了这款车的设计工作,一直到2019年底,C11光是造型,就经历了10个轮次的迭代,生产、发售指日可待。
结果人们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C11的“消失”。
因为彼时的零跑,正在经历一段至暗时刻。
2019年1月3日,零跑在北京水立方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汽车——「S01」。怎奈出师不利,这款车刚问世,便遭遇了席卷整个行业的寒冬期,新势力车企皆面临投资低潮和销量下滑的窘境。
零跑上下倾尽全力,也仅在2019年卖了不到1000台。
2019年1月,零跑S01上市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S01的失利,只是灾难的前奏。
2020年,席卷全球的不可抗因素和公司资金断裂的难题将零跑彻底逼入了绝境,为了自救,零跑团队尽数出动,跑遍了全国各个城市,见了足足89批投资人,只希望有人能够伸出援手,但得到的答复都是“NO”。
放弃与否,只在朱江明等人的一念之间。
令人诧异的是,朱江明并未责怪运气不好,而是坚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悬崖边,朱江明和一致行动人决定破釜沉舟,承诺未来三年,将用自己的钱给全体员工发放工资。
也是这个时候,C11重见天日。
它,成为了零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款车。
2021年的杭州运河文化中心,被零跑内部寄予厚望的C11正式发布。
2021年9月,C11上市
但朱江明环顾四周,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人们不相信C11可以拯救零跑,更不相信零跑能破而后立。
没有爆红,只有长红
后来的结局,大家已然知晓。
2025年6月4日,零跑官宣:C11上市四年,累计销量突破25万台。
当初质疑它的人怎么也没想到,这款不被看好的车,不仅未折戟沉沙,反而在电动汽车换代速度堪比数码产品的时代,实现了逆生长,成为像特斯拉Model Y一样的经典款,常年热销。
这份成绩的背后,不是天时、也非运气,而是一次次地打磨。
2020年,当朱江明决定重启C11时,他做了一个哪怕今天看来,仍然大胆的决定——越级体验。
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圈,有些车企在追求技术性的登峰造极,价格上不断摸高;有些车企通过简单地换壳,形成价格上的优势。
零跑不同,因为朱江明敏锐地预感到,唯有「好而不贵」,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心。为此,他希望C11用15万级的价格,带给车主30万级的享受。
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零跑决定孤注一掷,倾尽所有筹码,埋下两张底牌。
第一张底牌,是真诚。
朱江明说过一个小故事,在C11的车内有一个纸巾盒,倘若是其他同价位的汽车,大多是随意摆放在中控台或扶手架上,零跑则换位思考于中高端汽车的使用体验,发现纸巾盒无论放在哪个位置,其实都不适合,故选择隐藏起来。
为此,零跑特地开发了一个扶手箱内的纸巾盒,使其既能提升美观度,又不影响日常使用。
此外,就连雨伞的收纳、蓝牙耳机的存放、贵重物品的保存,零跑也都考虑到了,分别在车内设计了干湿分离的雨伞储藏室、蓝牙耳机专用存放区与隐秘暗格。
这样的小细节,藏在C11的各个角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着每一位车主的驾驶体验。
零跑全新C11
更难能可贵的是,零跑没有选择闭门造车,它还会倾听车主的声音。全新C11的内饰中,有一个别出心裁的颜色——砂岩棕。它的诞生,其实是全体C11车主的功劳,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零跑通过与车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交流,最终共创出了「砂岩棕」这款颜色。
最右为砂岩棕
每一家车企的车主,都有专门的称谓,零跑便喜欢称呼自家车主为「零居」,意为「邻居」。
在各式各样的关系中,邻居象征着平等,也意味着共存,唯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方能缔造长久的幸福感。
因此,零跑早已将用户共创视作常态化的流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孕育出了诸多更好的产品。朱江明便坦言:用户,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经理。
回看C11的诞生,无论是打磨细节,还是倾听用户的声音,其实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笨功夫”,但恰恰是这些费力的笨功夫,给人以真诚,并筑起了一道唤作“用户信任”的高墙。
市场不会辜负任何一个认真做产品的人,用户也不会忽略任何一家真诚的企业。
C11的逆袭与长红,便是最好的佐证。
C11之后,零跑愈发坚定了自己所走的道路,当零跑B10、C16等车型问世后,它们哪怕没有引爆舆论场、哪怕外界嘲笑零跑没有“网红体质”,零跑上下也不惶恐,因为他们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只要守住用户的口碑,用户就会用长红的销量,给予回报。
孤独的工程师
零跑能实现「好而不贵」,离不开它的第二张底牌——「全域自研」。
所谓全域自研,是指车企实现了动力、智驾、智舱等系统以及大部分汽车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这也就意味着,这家企业必须达成业内技术的全面掌握。
显然,这是一柄双刃剑。因为任何想实现全域自研的车企,都需要付出巨量的研发成本,背后是时间、人才与资金的不断投入,稍有不慎,便有掉队乃至出局的风险。
而如果成功了,则能自给自足,极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宜家”、“优衣库”。
面对这条荆棘遍布的雾道,鲜有车企敢于踏足,“不懂车的萌新”朱江明,则怀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闯了进去。
别人问他:“为什么敢这么做?”
朱江明回答:“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工程师足够优秀。”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朱江明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其实还是一名资深的工程师,所以他深知,「技术」才是一家企业的护城河,自研技术越多、越深,护城河便越高、越厚。
零跑倘若想要长久地立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那这条道路哪怕再曲折,也要走下去。
因此,零跑自创立之初,便在不断扩张工程师队伍,短短九年,从最开始的40人,扩张至超5000人,增幅超百倍之多。
朱江明与5000位零跑工程师的合影
但这条名为“技术”的路途,不仅曲折,还孤独。当“蔚小理”的传说响彻江湖时,零跑却长期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
零跑究竟有多低调呢?
低调到以前的朱江明需要不断证明零跑还活着,现在的朱江明,还需要证明自己也活着。
好在,不只是朱江明一人,这5000位工程师也都是技术至上的匠人,他们凭借热爱与信念,在时间的长河中,扛住了孤独,熬过了枯燥。
研发过程中前进的每一步,都会引起所有人的欢呼
默默无闻的十年间,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推出了业界首个八合一电驱、业界率先量产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业界首个四叶草中央域控技术、车规级的智驾芯片「凌芯01」……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随着全域自研的深入,零跑目前已实现65%成本的核心零部件皆可自研自造,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便成了零跑坚持「好而不贵」的底气。
2025年7月10日,当全新C11以60英寸AR-HUD+21扬豪华音响碾压同级,却定出特斯拉Model Y的一半价格时,人们终于知晓——
所谓“品价比”,实则是工程师用万千不眠夜熔铸的降维打击。
越来越好的未来
2025年3月11日,朱江明在媒体沟通会上立下目标:“今年零跑汽车的总销量将达到50万辆至60万辆,我们非常有信心。”
此言一出,四方皆惊。
这是博人眼球,还是盲目自信?
人们低估了零跑。
自2024年 2月的6566辆,一路攀升至12月的42517辆。
零跑2025年上半年销量
这份成绩单,不可谓不豪华。
更令人诧异的是,零跑的战绩不只是国内突出,国外的销量亦一路飘红。
截止2025年6月,零跑以全球1500家网点,稳居中国新势力渠道规模第一, 星罗棋布的渠道网,造就了零跑在海外的异军突起,2025年1-5月,零跑汽车累计出口销量超17200台,位居中国新势力第一。
零跑出口海外
海内外惊艳的数据,造就了亮眼的财报。在零跑公布的2025年Q1财报中,零跑实现了第一季度盈利双突破,营收同比增长187%至100.2亿元,毛利率凭借14.9%创下新高。
一组又一组数据无一不在证明,2025年方才过半,零跑便已稳居造车新势力的领先地位。
当人们回看朱江明当时立下的目标,发现它并非大话,而是自信,是朱江明对零跑的信心,也是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心。
他始终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越来越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国产电车。即便是国外的汽车市场,也将逐步拥抱新能源汽车,并接受愈发优秀的中国电车。
2021年,当朱江明站在C11发布会的台上时,台下挤满了质疑声;2025年,当朱江明站在全新C11发布会的台上时,台下掌声雷动。
十年蛰伏,四年逆袭。在汽车产业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零跑“笨拙”地选择了最慢的那条路,以时间洗炼技术,用孤独孕育真诚,一步步迈出了最坚实的步伐,直至望见终点的曙光。
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胜利。
这是一次属于长期主义者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