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有多火?从2023年起,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突破8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直到现在,在一番起起伏伏后,还占据50%以上。
但现实情况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新能源车的优势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咱先说说充电桩这个硬门槛。
第一,固定车位和私人充电桩是稀缺资源。中国现有2.9亿辆汽车,但私人充电桩仅有200万个。北上广深等城市的老旧小区,很难拥有固定车位。
这意味着即便买了新能源车,也只能去公共充电站排队,原本宣传的省钱优势瞬间变成耗时劣势。
第二,公共充电成本正在逼近油价。以高速服务区为例,快充价格普遍在1.8元/度,充满60度电池需要108元,实际续航300公里,折合每公里0.36元。而燃油车百公里油耗8升,按92号汽油7.5元计算,每公里0.6元。如果算上充电时额外产生的停车费,两者差距更小。
第三,冬季续航缩水让用车体验雪上加霜。北方车主普遍反映,零下10度时电池续航直接打七折。标称500公里的车实际只能跑350公里,要是开暖风,续航还会再降20%。这种时候,所谓的技术突破还不如油箱里多备几升油实在。
更扎心的是隐性成本。安装私人充电桩需要物业证明,电力增容,有的小区还要收取数千元的施工费。时间成本更夸张,慢充8小时意味着必须整夜停放,对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可能车刚充上电就得开走。
虽然目前油价高涨,燃油车用户也不好过,但换新能源车用户更不好过,最后很多人只能继续忍受油价折磨。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局面,才是真实的新能源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