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这两年车市最魔幻的事情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某些品牌吹得天花乱坠,消费者掏钱后才发现,全是假的。
从加价提车到库存成山,从技术封锁到反向采购,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洗牌。
而这场洗牌中,有三个真相你必须看清,否则下一个踩坑的可能就是你。
为什么这么说,今年买车到底该怎么选。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说到这个话题,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新势力发布会上的PPT都很美好。
毕竟,自动驾驶,超长续航,零重力座椅,这些概念听起来就让人心动。
可现实是,很多功能要么还在实验室阶段,要么根本不符合中国路况。
比如前些日子宣传的智能驾驶,现在来看完全就是笑话,除了华为和小鹏之外。
这就好比相亲时吹嘘自己年薪百万,结婚后才发现是越南盾。
但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这些品牌往往把用户当小白鼠。
今天OTA升级刹车逻辑,明天远程锁电控续航,后天突然宣布停产换代。
你花真金白银买的车,到头来连个完整的权益都保障不了。
所以记住第一条,凡是发布会吹得越狠的,现实往往摔得越惨。
因为表面看,小众车型可能更个性,更与众不同。
但真用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买车本质上买的是生态。
比如一些欧洲豪华品牌为例,如果是纯进口过来的,维修会变得很麻烦,有时候等配件都要等三个月,而且维修价格还特别贵。
这还是豪华品牌的,要是普通品牌的那些月销不过千的车型,一方面是二手车产品非常差,另一方面是维修也很麻烦。
说白了,汽车是规模化工业产品,没有销量支撑的车型,注定是产业链末端的弃子。
反观主流品牌,不仅配件供应充足,就连后市场改装方案都琳琅满目。
这就像智能手机,你会买一台连钢化膜都配不到的旗舰机吗。
更残酷的是,今年淘汰赛已经进入尾声,那些月销持续垫底的品牌,很可能明年就消失在售后名单里。
此外,就算抛开这些不谈,其实最该警惕的是那些组装厂。
因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沙发彩电的比拼,而是底层技术的较量。
譬如以增程式为例,有的企业能自研热效率44%的发动机,有的却连ECU都要外购。
再比如电池管理,同样是宁德时代电芯,不同品牌的实际续航能差出2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车冬季续航扎实,有的却连表显里程都不敢显示。
更不用说智能化赛道,没有全栈自研能力的品牌,永远在等供应商施舍。
而现实已经给出答案,那些靠采购方案苟活的品牌,不是正在降价清仓,就是已经转型代工。
那么,更大的真相在哪?其实纵观这三条忠告,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逻辑。
中国车市正在从营销驱动,彻底转向产品驱动。
五年前靠讲故事能骗到融资,三年前靠堆配置能忽悠订单。
但到了2025年,消费者早已练就火眼金睛。
看看销量榜就知道,前十名里哪个不是技术派,哪个没有硬通货。
所以最终记住,在当下这个节点买车。
要么选经过市场检验的爆款,要么选技术底蕴深厚的巨头。
除此之外的所有选择,都是在为别人的试错成本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