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巷尾,比亚迪的身影随处可见,尤其是白色的秦 PLUS,频繁穿梭在城市道路上,这使得不少人潜意识里将比亚迪与网约车划上了等号。
这种刻板印象给一些比亚迪车主带来了困扰,比如开比亚迪汉的车主在路边稍作停留,就可能被人询问跑了多少单;开宋 PLUS 的车主,甚至会被误认成网约车,遭遇乘客疯狂敲窗。还有大学老师开着秦 DM-i 进校园,保安竟直接阻拦,称 “网约车禁止入内”。
但比亚迪真的大多被用作网约车吗?实则不然。
从市场数据来看,这种认知存在较大偏差。2024 年,比亚迪全年销量高达 427.21 万辆,同比增长 41.1%,不仅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更是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登顶。
如此庞大的销量基数下,用于网约车的比例却并不高。据易车发布的《2024 年国家中心城市网约车市场销冠品牌榜单》显示,在 9 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比亚迪在重庆网约车市场销量为 4838 辆,在西安市场销量为 2232 辆。
虽然在部分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比亚迪全年的总销量相比,占比极小。即使将范围扩大到全国网约车市场,比亚迪用于营运性质的销量占比也非常低,这清楚地表明,比亚迪更多地是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私家车的热门选择。
从比亚迪自身的车型布局来看,其产品线极为丰富,覆盖了多个细分市场,绝非仅着眼于网约车领域。像比亚迪海鸥,由于尺寸、续航等因素,不符合许多地区网约车的准入标准,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日常通勤需求。而唐、宋等 SUV 系列车型,售价相对较高,电耗也较大,配置更侧重于家用舒适化,选择它们作为网约车的司机寥寥无几,更多地是被家庭用户购入,用于日常出行、周末自驾游等场景。
不可否认,比亚迪在网约车市场确实占据着重要地位。以比亚迪秦 PLUS 为例,在网约车市场中极为常见。
这主要是因为比亚迪部分车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网约车司机的需求,具备众多优势。成本方面,以元 PLUS 510 出行版为例,百公里电耗 12.1kWh,按 0.6 元 / 度电价计算,每公里成本仅 0.07 元,相比油耗 8L/100km 的燃油车,每公里成本 0.64 元,差价近 9 倍。
并且,营运版享受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较同价位燃油车立省 1.2 万元。同时,营运版车型三电质保升级为 6 年 / 60 万公里,电池衰减>30% 可免费更换,而家用版仅提供 8 年 / 15 万公里质保。在硬件上也进行了强化,刀片电池循环寿命超 3000 次(折合 120 万公里),实测 16 万公里电池衰减<5%;后悬架弹簧刚度提升 15%,轮胎载重指数升级至 98H,面对高频满载场景更加稳定;座椅面料耐磨性提升 50%,门板防刮涂层减少 90% 划痕。
此外,比亚迪在全国拥有超 2000 家服务网点,98% 的地级市实现 “5 公里维保圈”,营运车可享受优先工位和配件库存,常规保养仅需 40 分钟,还提供备用车服务,维保期间日均补偿 200 元运营损失。这些优势使得比亚迪部分车型在网约车市场极具竞争力。
比亚迪之所以会给人留下大多是网约车的印象,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车型在网约车市场的保有量确实较高,尤其是秦 PLUS 等车型,在城市中频繁出现,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另一方面,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使其成为网约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选择,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联。但实际上,从整体销量占比和车型分布来看,开比亚迪的并不大多数是网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