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无人驾驶的快速铺开,正让常规网约车司机的生存空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缩小。2025 年,滴滴无人车的日均订单量已突破 1200 万单,在平台总订单中的占比达到 42%,较 2023 年翻了一番还多,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出行需求已被无人车承接,常规司机能分到的 “蛋糕” 越来越小。
从订单获取来看,常规司机的可接单范围被大幅压缩。在城市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等订单密集区域,无人车凭借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占据了 70% 以上的订单,常规司机只能在城市边缘或偏远地区等待零散订单。全国范围内,常规司机的日均接单量较 2023 年下降 58%,其中优质订单的占比从 38% 暴跌至 11%,很多司机每天在路上奔波十多个小时,接到的订单却寥寥无几。
收入水平的下滑更是直接反映出生存空间的萎缩。常规司机的平均月收入较 2023 年下降 53%,有 45% 的司机月收入已低于 3000 元,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而无人车因运营成本低,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进一步分流了对价格敏感的乘客,让常规司机陷入 “订单少、收入低” 的恶性循环。
职业发展空间也被严重挤压。随着无人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平台对常规司机的需求持续减少,新加入的司机很难获得稳定订单,老司机也面临随时被替代的风险。同时,由于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常规司机缺乏提升技能的资金和时间,难以向其他领域转型,只能在不断缩小的生存空间里艰难挣扎。
未来,随着滴滴无人车订单占比的持续提升,常规司机的生存空间还将进一步萎缩。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数百万常规司机可能面临失业的困境,他们的生存问题也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