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一场看似“跨界”却暗藏行业变革的签约仪式在硅谷与北京同步举行: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与全球移动出行巨头Uber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数千辆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将接入Uber全球网络,覆盖美国、亚洲、中东等核心市场。这场合作被业界称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首次以‘服务输出’模式参与全球竞争”,而“上Uber打萝卜”的调侃式口号,更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科技新梗”。
从武汉街头到迪拜沙漠,从中国本土到全球版图,这场合作不仅是中国科技企业突破“内卷”、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缩影,更揭示了无人驾驶行业从技术竞赛转向生态博弈的新趋势。
1. Uber的“无人化焦虑”与萝卜快跑的“出海野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Uber的焦虑早已写在财报里:2024年,其全球网约车业务利润率仅3.2%,远低于配送业务(8.7%)和货运业务(6.1%)。与此同时,Waymo、Cruise等美国本土自动驾驶企业正以“Robotaxi+保险+订阅”模式重构出行生态,Uber若想守住市场,必须加速无人化转型。然而,自2016年收购自动驾驶公司Otto失败后,Uber的自动驾驶研发始终滞后,其2024年测试里程仅为中国竞争对手的1/15。
而萝卜快跑则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尽管已在中国15个城市部署超1000台无人车,累计服务1100万次,但国内网约车市场已被滴滴、高德等巨头垄断,萝卜快跑的市场份额不足5%。出海,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唯一选择。
2. 合作模式:从“技术授权”到“服务共生”
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Uber采购萝卜快跑车辆”,而是深度绑定生态:
这种模式与特斯拉FSD的“硬件销售+订阅服务”形成鲜明对比:Uber不购买车辆,而是采购“出行服务”,萝卜快跑则通过分成获得持续收益。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直言:“这是出行行业首次实现‘硬件即服务’(HaaS)的全球化落地。”
1. 第六代无人车:从“能跑”到“会思考”
此次部署的第六代无人车,是萝卜快跑技术集大成之作:
这些技术指标已超越Waymo第五代车型(2024年测试里程中,萝卜快跑事故率比Waymo低40%),且成本降低60%——这正是Uber选择中国方案的核心原因。
2. 全球路测:从“中国样本”到“世界语言”
截至2025年7月,萝卜快跑的全球路测里程已超1.7亿公里,覆盖从-40℃的哈尔滨到50℃的迪拜的极端环境。其“中国经验”正转化为“全球通用技术”:
这种“本地化适配”能力,是特斯拉、Waymo等美国企业难以复制的——它们的技术更多基于北美路况开发,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基因”正成为核心竞争优势。
1. 用户端:从“尝鲜”到“刚需”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场合作最直观的影响是“打无人车更方便了”。以迪拜为例,此前用户需通过“萝卜快跑”独立App叫车,且服务范围仅限市中心;合作后,用户可直接在Uber App下单,车辆覆盖全城,且价格比传统网约车低30%(因无人车无需司机分成)。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出行习惯”的改变:Uber调查显示,62%的用户表示“若无人车服务稳定,愿永久放弃人类司机”。当安全、便捷、低价成为常态,无人驾驶正从“科技噱头”转向“基础设施”。
2. 行业端:从“竞争”到“洗牌”
这场合作正在重塑全球出行产业链:
而最焦虑的或许是“人类司机”:Uber预测,到2030年,其全球平台上的无人车占比将超过50%,这意味着数百万司机可能面临职业转型。
1. 技术输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过去,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多依赖“性价比优势”(如手机、家电),而此次合作标志着“技术+服务”模式的成熟:萝卜快跑不出口车辆,而是输出“出行即服务”(MaaS),通过订阅制获得持续收益。这种模式更接近软件行业的“SaaS化”,利润率比硬件销售高3-5倍。
2. 标准制定:从“适应规则”到“定义规则”
在无人驾驶领域,中国正从“规则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上Uber打萝卜”的调侃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的雄心。从武汉街头的测试车到全球15个城市的运营网络,从技术追赶者到生态定义者,这场合作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无人驾驶成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新载体,中国科技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
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签约仪式上所言:“20年前,我们讨论的是‘中国能否造出好车’;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中国能否定义未来的出行’。这场合作,只是中国科技全球化的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或许正从你下一次打开Uber App、选择“萝卜快跑”的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