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绝不可以离开中国发展。中国是全世界1/3的市场,哪会有一个世界级企业今天选择退出?”——面对欧洲总部权力更迭与股价暴跌的动荡,日前,雷诺中国掌舵人苏伟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出这句宣言。
雷诺四年前关停三家合资工厂的“败退”,如今被彻底重构为一场轻资产突袭:上海研发中心(ACDC)让新车成本骤降40%,2万欧元的达契亚春天横扫欧洲榜单,中金基金更将中国供应商推向全球战场。
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留华”或“去华”,雷诺已用行动宣告:真正的中国战略,不是争夺工厂产能,而是争夺生态霸权。
战略转身:
从“退出中国”到“轻资产扎根”
2020年雷诺关停三家合资工厂(江铃雷诺、华晨雷诺、东风雷诺)被视为“败走中国”,但苏伟铭的解释揭示了其战略本质——止损与重构。
他直言这些工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高度竞争的中国市场“卖一辆亏一辆”。然而与彻底退出不同,雷诺保留了技术合资企业易捷特,并将其打造为连接中国供应链与欧洲市场的关键通道。
轻资产模式成效显著,2020年雷诺净亏损80亿欧元,而关停工厂后的2021年上半年即扭亏为盈,净利润达3.68亿欧元;
易捷特生产的达契亚春天(Dacia Spring)凭借2万欧元低价(仅为欧洲电动车均价一半),2024年跻身欧洲电动车销量前三;
通过拆解中国电动车,雷诺5在法国生产时间缩短至9小时/辆,研发周期从行业平均4年压缩至2年。
中国生态圈:
雷诺的“成本解药”与“技术桥梁”
苏伟铭反复强调的核心诉求是——雷诺需要“中国的生态圈”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这一定位通过两大载体落地:
其一是2024年成立的上海研发中心(ACDC),150人团队专注为欧洲开发电动车(如Twingo E-Tech)。
其价值在于将中国速度注入欧洲研发——新一代车型开发时间缩短至原计划1/3,成本降幅高达40%(企业重组仅能降本15%-20%);
另外一个就是2025年7月刚刚签约的中金新能源产业基金,在电池、智驾等前沿领域布局。目标不仅是技术获取,更是筛选中国供应商并协同出海,复制“博世随BBA崛起”的生态链模式。
传统车企与供应商是“甲方-乙方”关系,而该基金推动 “主机厂-创新企业-资本方” 的横向协作:
雷诺提供应用场景和全球化验证平台(如新车型Twingo E-Tech的研发已纳入ACDC生态系统);被投企业获得资金、技术落地场景及出海通道;中金提供投后管理及金融资源整合。
筛选有国际化潜力的中国供应商,通过雷诺全球网络(覆盖130国)协同出海。例如:远景动力已通过雷诺合作在法国建设电池工厂(2025年6月投产)。
这一战略直击雷诺当前痛点:欧洲市场疲软导致其被迫下调2025年自由现金流预期(20亿→10-15亿欧元),而中国生态成为其抵御危机的核心筹码。
高层动荡中的中国牌:
苏伟铭发声的深层动机
雷诺中国董事长苏伟铭近期密集发声的时机绝非偶然。在雷诺集团经历高层震荡(7月15日任命临时CEO邓肯·明托接替离职的卢卡·德·梅奥)与业绩预警(下调2025年利润率预期并引发股价暴跌17%)的背景下,苏伟铭选择在雷诺旗下安培与中金私募签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协议的关键节点接受专访,传递出多重战略信号。
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定调:临时CEO明托需解决雷诺电动化困境与日产联盟关系,而中国战略已成雷诺转型支柱。苏伟铭明确表示“雷诺不可离开中国”,为继任者划定方向;
也是一种资本安抚:股价暴跌后,产业基金签约与ACDC降本案例(如Twingo成本降40%)成为向投资者证明中国战略有效性的关键证据;
还有地缘避险:针对欧洲关税风险(达契亚春天已受冲击),苏伟铭提出“生态圈不能只在中国”,推动供应链全球化。远景动力法国电池工厂(2025年6月投产)等案例,展示“技术出海”替代“整车出口”的新路径。
不卖车,卖什么?
雷诺的“中国新角色”
雷诺在华传播的核心诉求已从“销售汽车”转向“生态整合”:
对欧洲:将中国作为技术降本中心,维持欧洲市场竞争力;对中国伙伴:扮演出海引路人,通过基金与海外合作(如吉利合资公司HORSE)带供应链企业全球化;对全球市场:构建区域适配体系——东南亚与中国联动、南美嫁接欧洲文化、北非借力法国纽带。
结语
雷诺的野心已超越传统车企范畴——它试图成为嫁接中国新能源生态与全球市场的超级接口。
苏伟铭的发言恰似一份战略白皮书:在人事动荡与业绩预警的阴云下,向世界宣告雷诺的中国方程式:“轻资产扎根技术腹地,以生态整合者重塑全球竞争力”。
当欧洲车企在“留华”与“去华”间摇摆时,雷诺用五年亏损换来的教训是:退出生产不等于退出战场,真正的中国战略不是争夺市场份额,而是争夺生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