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总干事威利·沃尔什(Willie Walsh)本周三在新加坡表示,安装驾驶舱摄像头将极大地帮助航空安全部门调查类似近期印度航空(Air India)空难这样的事故。这一表态,再次将一个争议数十年的敏感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悲剧悬案:仅凭录音无法解答的“如何”与“为何”
沃尔什的观点源于上个月发生在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空难。当时,一架波音787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毁,导致机上及地面共260人遇难。一份关于该事故的初步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细节:飞机的燃油供应开关在起飞后被关闭了——这个动作几乎立刻决定了这架喷气式飞机的命运。
然而,当局目前仅公布了一段简短的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录音文字稿,内容显示一名飞行员问其同事为何关闭燃油供应,而另一名飞行员则回答他并未这样做。这段对话是否是驾驶舱内沟通的全部?究竟是谁说了什么?最关键的问题——燃油开关究竟是如何被移动到关闭位置的——至今仍悬而未决。
“从我个人角度看,现在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在驾驶舱内)加装视频记录设备,”沃尔什在新加坡出席航空安全峰会等活动时说,“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有限信息,视频记录,作为语音记录的补充,很可能将为调查人员提供巨大帮助。”沃尔什的言下之意是,一段视频或许能清晰地揭示飞行员的动作、仪表板的状态以及驾驶舱内的整体环境,从而解答目前仅凭录音无法破解的“如何”与“为何”之谜。
争议数十年的“第三只眼”:技术与隐私的博弈
在驾驶舱内安装摄像头,这个想法并非新生事物,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一直是航空界激烈辩论的核心。支持者认为,视频能提供无可替代的事故调查信息,帮助确定事故原因,特别是在涉及“人为因素”的案例中。它可以记录飞行员的身体动作、对仪表的操控、是否失能、以及是否存在非法干扰等情况。
然而,这一提议也遭到了飞行员群体的强烈反对,其核心症结在于隐私权。飞行员组织普遍认为,在驾驶舱内进行持续的视频监控是对其工作空间和个人隐私的侵犯。因此,尽管技术上早已可行,但在全球范围内,强制安装驾驶舱摄像头的规定迟迟未能成为主流。
印度的这起悲剧,以其惨痛的代价和初步报告留下的巨大疑团,正强有力地冲击着这一长期存在的僵局。当语音记录无法提供全部答案时,行业内外开始重新审视:为了追求更高的航空安全,牺牲一部分驾驶舱内的隐私是否值得?沃尔什作为全球最大航空业组织的掌舵人,其个人的明确表态,无疑为支持方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
行业展望:在增长与挑战中寻求更高安全标准
在谈及驾驶舱摄像头之余,沃尔什也对航空业的整体发展表达了乐观看法。他指出,尽管面临地区冲突和地缘政治紧张局生级等干扰,全球航空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IATA预测,今年的航空旅行需求将增长5.8%。
然而,他也警示,为了实现气候目标,旅客未来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票价。例如,遵守《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的成本今年将达到10亿美元,并在未来十年内飙升至约150亿美元。他赞扬了新加坡计划明年在机票价格中增加一项税费以购买清洁燃料的做法,认为这是刺激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需求的良好典范。
结语:科技能否终结谜团?航空安全的新十字路口
从沃尔什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全球航空业正处在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强劲的增长预期,另一方面则是日益严峻的成本和环境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最高标准的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印度航空的空难,如同一个血淋淋的案例,迫使行业重新直面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是否已经用尽了所有技术手段来预防悲剧和调查事故?威利·沃尔什的表态,可能预示着行业内部天平的倾斜。未来,驾驶舱这扇紧闭的大门是否会为“第三只眼”打开一条缝隙,让科技的光芒照亮那些仅凭声音无法触及的真相角落,全球航空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