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动车,开几年会不会亏掉一辆飞度?” ;“新技术来得太快,现在买是不是马上变‘老古董’?” ;“品牌这么多,到底哪个牌子更‘扛跌’?” 。
这些疑虑,成了横亘在消费者与展厅里那些光鲜亮丽电动车之间的最后一道门槛。然而,电动车真的注定是“贬值黑洞”?
一份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联合精真估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对于那些跃跃欲试想拥抱纯电动车的准车主们是个不错的参考。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榜单显示,头部电动车型的保值表现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小米SU7以近89%的惊人数据登顶,问界M9紧随其后超过84%,就连一度引发争议的理想MEGA也稳居前三(79.58%)。
特斯拉Model X、Model 3、极氪009、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年后残值率均稳稳站在70%以上。
换言之,假如你现在买一台小米SU7,一年以后再换车,你仅需亏车价的10%而已。这保值率放在电动车上堪称逆天,也让那些普遍一年亏掉车价50%的纯电动车无地自容。当然了,你得知道哪怕现在下订一台SU7,你最快也得等到33周以后,车子才会交付到你手上。
于是,有网友得出结论:新车越受青睐,且越供不应求,二手车就越保值。
要是瞄准那些交车周期长且爆火的纯电车去买,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亏?这个理论上并没错,保值率这事说显浅是供需关系,只要供不应求,保值率就会蹭蹭涨。比如同样是小米出品,SU7 Ultra目前提车周期已经缩短至6周左右,导致当时高价收车的二手商已经亏掉好几万了。
所以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我也给出几个锁定纯电车保值率的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1、缩短持有时间
普通锂电池循环2000次后容量衰减至80%,意味着四年10万公里行驶后,电池价值蒸发近30%以上,电车持有时间越长,电池面临衰退更换的风险也越高。对于锂电池而言,自然损耗带来的更换费用并不在保险赔付的范围内,高昂的电池费用需要车主自掏腰包解决。
其次,对于小米SU7、问界M9等话题车型,缩短持有时间意味着可以享受上市初期的供需红利。一方面工厂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状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了;另一方面,按照现时纯电动车快速迭代的周期,二至三年基本都会迎来大改款甚至换代,导致车主在手的旧款车保值率下跌。
因此,从“保值率优先”的角度,缩短持有时间的本质是对抗技术迭代与电池衰减的精准策略。
但换个角度,假如想长期持有的话,那就千万别脑子一热陷进厂家精心铺设好的营销套路中,而是冷静地思考自身的用车场景,最好再结合那些能给予三电终身质保的车型一并考虑,这便是接下来要说的话题。
2、场景化刚需车
当电动车回归工具属性,选择和自己使用场景契合的车型反而形成“刚需型保值”。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以75%的三年保值率证明:在特定场景下,低成本、高可靠的“买菜车”才是硬通货。
燃油车时代的卡罗拉、雷凌、飞度等热门保值日系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对于工具属性的纯电车而言,一方面是价格不能太高,太高就失去工具车的性质了。另外,可靠性又是必须要考虑的。小米SU7除了因为供求关系所致的保值率以外,还因为目前的质量口碑也很不错,市面上并没有反馈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这才让消费者放心地“无脑入SU7”。
别忘了,上文所提及的榜单仅仅是“一年保值率”而已,实际上“三年保值率”的可参考性更高些。只是小米SU7、问界M9等车上市尚不足三年,暂无法给到三年保值率参考而已。
3、避险小众品牌
2025年初极越汽车猝死事件,给冷门电动车品牌敲响丧钟。当百度与吉利联合背书的高端品牌尚且突然崩盘,小众品牌的系统性风险已远超产品本身。
一来小众品牌渠道建设方面必然不如主流品牌,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会存在售后空白的情况。此外,由于小众品牌的产销量不高,售后零配件储备也容易出现短缺问题,轻则一周、长则两三个月的配件断供周期,都会大大影响我的用车体验。
当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以后,摆在很多人面前的疑问是:现在买车已经成了电子快消品吗?我真要像手机那样一年一换?
我认为把一辆车当成快消品是不现实的,像出一款买一款的豪气终究只属于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辆车还是会开最低5年以上。哪怕当下的新车正面临着硬件更新周期缩短、消费逻辑转向“体验升级驱动”等越来越像电子快消品的趋势,但两者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别。尤其30万以内的大众市场里,纯电动车依然回归耐用消费品逻辑,保值率取决于可靠性而非算力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