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欧电动汽车谈判又卡壳了。中方提的 “最低进口价” 方案,欧盟一直没点头。
其实,欧盟心里打着别的算盘。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中国车企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这些技术直接交出来。答应给技术,中国车企才能去欧盟合资建厂。不答应?那就用超高关税把中国车拦在外面。
中方肯定不会同意了,为啥不能同意?
曾记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引过不少欧洲车企来合资。但那会儿,中国只规定了合资企业的占股比例,从没逼着欧洲车企交核心技术。我们就是把人家的车企和供应链请进来,丰富自己的汽车产业,给当地人找活儿干。核心技术是人家攒了百年的家底,本来就该各凭本事,人家也不会愿意。
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四十多年里,本土车企几乎一直被欧洲车企压着打。就算是合资车,国有车企也就分五成利润,核心技术一点摸不到,全被外资攥在手里。
中国车企怎么破局的?两条路走。一条是直道超车。奇瑞、长城、吉利这些车企,死磕燃油车三大件技术。三十多年埋头钻研,奇瑞发动机都卖到日本去了,长城靠燃油车技术打进了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市场。吉利更直接,买下沃尔沃,把安全技术学了过来。
现在大家光看到中国新能源车火,其实传统燃油车我们也做到世界前列了。中国一年出口五百万辆汽车,四百四十万都是燃油车。
另一条是弯道超车。绕开 BBA 的油车专利,中国造车新势力冒了出来。问界靠 M9、M8 两款车,卖得比宝马 X5、奔驰 GLE 还好。理想用 L 家族三款车,一年卖了五十多万辆,快赶上 BBA 在华销量了。平价车这边,比亚迪更是把大众、丰田甩在身后。
这些成绩都不是靠西方给技术,全是中国车企自己拼出来的。现在,欧盟不想自己下功夫钻研,就想直接捡现成的。要求中国把动力电池技术交出去,才让去合资建厂。但技术真给了他们,人家凭啥还跟你合资?这明摆着是抢饭碗啊。
也不想想,上个世纪末那个时候,欧洲自己是如何卡中国脖子的。中国车企苦干四十多年才有今天,哪能轻易让人把成果拿走?
怎么看这些谈判结果?平常心吧,谈成了当然好,没谈成也正常。历史上,美日签了《广场协议》,日本反倒失去的几十年。美欧关于波音空客的补贴争端,谈了几十年都没解决。所以 “谈成” 不一定是好事,“谈破” 也未必就不好。
回头看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中方费劲谈判才达成价格承诺,让中国企业在欧盟保住了份额。可后来有些欧盟官员又反悔,说那是 “耻辱”,还要 “吸取教训”。这也给现在的电动车谈判埋下了麻烦。
从 6 月到现在,双方谈了十多轮,中方交了几万页证据,还提了灵活方案,诚意够足了。可欧洲就是不接茬。商务部说了,关键看欧方有没有真心解决问题。最后要是没谈成,责任全在欧方。
外部环境再乱,中国也得把自己的事做好。企业好好升级转型,政府把营商环境建好。中方愿意好好谈,但更要护着自己企业的合法权益。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技术和市场地位变了。燃油车时代我们追着别人跑,电动车时代我们跑到前面了。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欧洲成了最大市场。欧洲本土车企心里发慌,才想出这些招数。
但规矩不能这么改。当年我们没抢别人技术,现在欧盟也别想强要我们的成果。风水轮流转,现在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