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7月29日理想i8上市仅剩最后几天,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六座纯电旗舰,正将品牌的未来押注在一项名为MindVLA的智能驾驶系统上——它恐怕会将理想拖入一场技术豪赌的深水区。
这项被李想称为“自动驾驶终极形态”的技术,暴露致命短板:300毫秒的决策延迟,足够一辆车冲出10米撞上障碍物。当竞品车主安心享受辅助驾驶时,理想的工程师仍在为VLA的“语言模型”调试语法规则。
VLA:理想的技术乌托邦
必须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解释清楚理想的VLA到底是什么,你才能理解我的整个逻辑。
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的运作机制充满科幻色彩:当摄像头捕捉到道路画面,系统会像人类一样进行语义解读(如“前方卡车掉落轮胎”),再生成驾驶指令(“向左变道避让”)。李想将其赞誉为“让AI从动物进化到人类”的质变,宣称其具备类人决策能力与场景泛化优势。
然而现实中的VLA并不美好。它的决策链条冗长,从图像识别到语言生成再到动作执行,比竞品方案多出两个环节,导致反应延迟高达300毫秒——足够一辆电动车冲出10米,就像前文中说的那样。
这里有个伦理黑洞,面对“电车难题”,系统无法量化决策依据,法律归责成谜。
更需要注意的是,实时语言生成需500+TOPS算力,而i8搭载的英伟达Thor-U芯片仅700TOPS,运行VLA后余量不足。况且,近期英伟达Thor-U芯片还被曝出实际算力不足500TOPS的传闻,更让理想i8搭载的VLA前景不明。
更严峻的是,当华为ADS 3.3已覆盖200城、小鹏XNGP实现“全国都能开”时,理想的VLA测试里程可能还未跑完北京五环,就必须赶紧上市了!
孤注一掷的战略困境
理想选择VLA的本质,是在智驾竞赛全面落后后的背水一战。
自研芯片“舒马赫”项目流片失败,被迫回归英伟达方案,丧失硬件主导权;仅20万辆增程车数据,不足特斯拉车队数据的2.5%,模型训练如无源之水;拒接开放平台合作,算法迭代陷入“闭门造车”困局。
财务维度也陷入死亡循环。2025年Q1财报揭露残酷现实:毛利率暴跌至19.8%,研发费用率却逆势飙升至18.3%,其中45%投入AI领域。
换算可知,每售出一辆25万元的理想汽车,就有9000元输血VLA研发——这笔巨资正由毛利率-5.2%的纯电车型承担。
资本市场已亮起红灯:三个月内港股暴跌55.5%,空头头寸占流通股21.7%,为新势力最高。摩根士丹利报告直言:“VLA是理想为掩盖护城河消失制造的烟雾弹”。
上市即危局
i8于7月29日上市时,竞品早已筑起技术壁垒。华为ADS 4.0即将全量推送;小鹏XNGP将智驾成本压至万元内,15万级MONA M03全面普及;蔚来神玑芯片单颗算力1000+TOPS,世界模型NWM已经全面覆盖NT2.0和NT3.0车型,4D雷达穿透雨雾如履平地。
而VLA需18个月数据闭环迭代,市场留给理想的时间不足6个月。
i8的35-40万定价陷入上下围攻。上方是问界M9以华为智驾光环虹吸高端客群;下方则是乐道L90以27.99万元预售价+BaaS方案预售价19.39万元的致命价格,切割家庭用户基本盘。
更致命的是,VLA推高整车成本5.8%,消费者需为未经验证的技术多付3万元——竞品同价位车型已标配成熟智驾。
与用户痛点的鸿沟
科技史从未宽恕脱离商业现实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谷歌眼镜烧掉32亿美元后黯然退场;乐视“生态化反”导致资金链断裂;恒大汽车量产即破产。
VLA就是理想未验的“神药”,一场技术乌托邦。理想的悲剧在于:当李想反复强调“VLA是终极方案”时,用户真正渴求的只是“别让我操心”的可靠体验。
当华为ADS车主早已经开始炫耀“早高峰它帮我抢匝道,我还能补个妆”时,理想VLA仍在解释“如何用语言模型理解交通灯”。
结语:理想面临关键抉择
i8并非全无胜算:其5C超充(10分钟补能500公里)、六座空间魔法(轴距3050mm)等创新,证明理想仍握有硬实力。
但若执意将VLA作为核心卖点,恐重蹈MEGA覆辙——以技术幻想替代用户真实需求,终将被市场反噬。
7月29日的聚光灯下,理想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讲述VLA的科幻故事,还是回归“移动的家”的本质承诺?
当资本市场耐心耗尽、竞品合围,这场赌局的筹码早已不仅是i8的成败,更是理想汽车能否在纯电时代存续的关键。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诺基亚坚守塞班时,苹果重构了手机;理想醉心VLA时,对手改写了规则。悬崖边的理想,需要比偏执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