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低调”但意义重大的变革。
据财新报道,三名知情人士确认: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尚界和享界正由合作车企筹备建设品牌专属销售网络。
这意味着,三个品牌车型的销售与售后将不再由华为主导,转为由合作车企各自负责。
华为已经针对汽车业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还包括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车BU独立运营为“引望”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寻求更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等。
这些动作的背后,可能是华为的战略回归,重拾起初入进军汽车行业时的既定战略角色。
2013年,华为便成立车联网业务部,推出了车载模块产品,但真正加速入局汽车行业,是2018年。消费业务的断崖式下跌,迫使华为提升汽车业务的重要性,寻找新的营收增长引擎。
彼时汽车行业也在经历深刻变革,智能电动化正在改变着汽车行业的格局。
中国也借由这场时代机遇,寻求从汽车大国蜕变为汽车强国,华为也寻找到自己的机会,成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Tier1巨头。
华为的决策依据很清晰,汽车行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长链条的特性决定了,每一个汽车强国,除了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外,还必有零部件供应的巨头,共同维系汽本土汽车行业的创新活力与长远发展。
电装之于日本,法雷奥之于法国,麦格纳、德尔福等之于北美,博世、大陆之于德国,皆是珠玉在前。
尤其博世集团,业务涵盖汽车、智能交通、工业技术、消费品和能源等行业,有“世界隐形冠军”之誉。
中国不缺少规模庞大的汽车厂商,但对比之下,零部件供应商的身板就单薄得多。
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总裁王军就直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Tier1、Tier2(一级、二级供应商)太分散了,没有巨头。
这种过于零散的格局就造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难以聚集成规模的资金,不易研发、落地超前沿的技术。
零部件供应巨头生态位的缺少,已经在掣肘中国汽车的产业升级。中国华丽转身为汽车强国的前夜,需要有一股力量来打破头重脚轻的产业格局。
恰好华为具备这个能力,汽车行业这场智能电动化变革需要的底层能力,正与华为所擅长的ICT技术是相通的。
例如,智能驾驶辅助会用到的感知硬件激光雷达,华为可从自身的光网络产品线孵化出来。还有高清摄像头和视觉感知方面,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前便有专门的机器视觉团队。
与其说华为决定进军汽车行业,倒不如讲,这是一场智能电动汽车与华为的双向奔赴。
华为参与汽车行业有三种方式:零部件模式,作为一级或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为车企提零部件;HI(Huawei Inside)模式,与车企合作,提供全栈技术支持;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深度参与产品设计和品牌打造。
参与度更克制的零部件与HI模式是华为早期更被车企门接受的途径,客观因素是华为与车企间需要建立信任。
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则是零部件和HI模式也更为契合华为“不造车”的超级供应商定位。
华为尽量避免触及自身不擅长的机械制造,而是专注于做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供应商,并且只做电子相关的增量部件。所以华为带着智能网联电动车标签首次出圈的载体,是采用HI模式的北汽极狐 阿尔法S HI版。
但华为智驾声名鹊起,零部件与HI模式下的汽车业务却难收获与之相匹配的业务增长。于是,鸿蒙智行开始发力。
鸿蒙智行前身是华为终端与赛力斯联手创建的智选车模式。该模式下,产品设计、定义、制造、销售、服务均由华为把控。
智选车模式首次展现惊人实力,是2023年改款问界M7的翻红。一台发布不到一年且毫无市场热度的冷门车型,却能在华为主导下,仅以改款形式,翻红爆单,这在汽车行业极其罕见。
电子相关的技术实力外,通过智选车模式高度的话语权掌握,华为还将自身的“跨部门协同”能力导入到汽车行业的竞争中。
2023年的AEB纷争提供了一个观察华为组织能力的绝佳视角,彼时智能驾驶尚未在消费端真正影响用户决策,反而是主动安全更易被大众认可。
华为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市场信息,并快速调整研发资源,导向AEB功能,率先推出了侧向AEB、全向AEB等用户易感知的AEB功能。
AEB功能并不新奇,相比智能驾驶,也不高深复杂,但易感知的AEB功能对用户诉求的迎合,为营销带来的助力,是意义非凡的。实际上,很多用户冲着AEB功能购车,但最后更喜欢的反而是ADS智能驾驶。
这是可以写进商业教材的经典案例,而背后,则是华为重视营销与产品的相关性,并拥有将市场、研发、制造、销售等多部门联合起来的的整合能力。
鸿蒙智行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交付44956辆,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已经突破80万辆。
但鸿蒙智行也有隐患,包括与上汽合作的尚界,华为已经组齐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在内的庞大阵容。
一碗水要端平,如何协调不同品牌间的关系是个问题。不讲宝贵的研发资源如何分配,单是有限的门店内该摆放哪个品牌的车子,就很头疼。
与华为合作车企同样也有自身孵化、定位相近的品牌,例如奇瑞在智界之外,还有星纪元品牌。这也牵扯出一个更严肃的矛盾,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同位悖论。
智选车的合作模式,华为虽然仍在宣称没有造车,但实际上,车企的角色更贴近于代工制造。
大众认知中,鸿蒙智行已经等同于华为汽车。而华为既是供应商,在制造商背后提供技术产品,同时也与一部分制造商高度绑定,参与竞争,逻辑上的可行性并不高。
这种制造商与供应商一体的模式,其实是垂直整合的一种。垂直整合模式也并不新鲜,汽车行业早期,通用、福特,以及快速发展期的丰田,都采用过垂直整合。
一个行业兴起初期,技术路线、供应链成熟度、市场认可性都不确定,垂直整合模式可以高效掌控决策资源与研发标准。
比亚迪正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采用垂直整合模式,攥紧技术标准的同时,还可以降本增效,获得了领先身位。智选车模式的发力,也是此般逻辑。
但随着技术方向的确定、行业规模的扩大,垂直整合模式便逐渐失去竞争力。夏老师此前详细解释过:
在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垂直整合与横向集成各占效率优势。在新兴期,不确定性大,经验少,模式未成型,以汽车制造商为龙头的垂直整合效率较高,福特、通用就是这样成功的。
到了成熟期,垂直体系成了累赘,剥离开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说白了,长期竞争筛选出了最佳解决方案,也导致更高的同质化,技术的标准化令供应商专属于一家车厂变得低效...
所以一旦行业进入成熟发展期,汽车厂家一般会选择剥离出独立的供应商,以寻求各自的高效、健康发展。
鸿蒙智行就存在着这样不协调,一名华为合作车企人士就表示,车企是品牌所有方,也是零部件采购主体,鸿蒙智行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有些“拧巴”。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长期突破50%,智能化也愈发影响消费决策,与车企也已构建起合作机制,对于华为而言,汽车行业的竞争重点也从几个产品“一城一地的得失”,转为全面的生态争夺。
车BU独立运营为“引望”公司,智界、尚界和享界的销售由合作车企负责,都是华为再次释放“不造车”的信号。
鸿蒙智行“放权”后,不单华为可以轻装上阵,厂家也持积极态度,智界产品总监就表示,“本周之后,智界可以全力向前奔跑!”。
另一个市场态势是,HI模式也开始展现出不俗的生命力。ADS智驾与鸿蒙座舱助力,结合自身定位的调整,近期上市的岚图FREE+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猛士M817、深蓝S09等产品也都以首批搭载华为ADS 4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鸿蒙座舱作为产品记忆点。
这就如同之前厂家宣传其产品时,会强调搭载了博世的One-Box解耦线控系统、天纳克蒙诺的减震器、宁德时代的电芯等。
华为在国内市场和智能化领域甚至具备更强的号召力,最好的佐证,莫过于德系豪华品牌奥迪选择与华为合作。
同时,HI模式的华为印记也在淡化,HUAWEI INSIDE不再出现出现在车尾,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智能驾驾驶辅助功能的ADS标识,华为在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更多厂家接纳ADS智驾与鸿蒙座舱,不单会直接助力华为汽车业务的增长,也有利于生态互联的搭建。
智能汽车被认为是下一代智能移动终端的重要代表之一,有望成为居住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势必成为万物互联的重要载体。
手握满血鸿蒙这样的底层操作系统,配合上车率日高的鸿蒙座舱,华为是为数不多具备打通3C电子、智能汽车、智能家电间生态互联的公司。
华为退了一步,让渡鸿蒙智行的销售和服务权力给合作厂家,但同时也在锁定智能化超级供应商的身份,拥抱更广阔的天空,掌握更重的话语权。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孙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