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性能,一边是成本,孰轻孰重?北汽研究总院三电中心电池工程部部长黄荣的回答掷地有声: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能找到成本最合理的方案。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至40%,是决定一款车的定价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黄荣始终把集团利益扛在肩上、把创新突破刻在行动中。面对成本优化这块“硬骨头”,她用技术创新与体系重构,让北汽在市场竞争中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日前,黄荣被北汽集团党委评为“跃升之星”。
“敢想敢干
办法总比困难多”
行业集成化技术浪潮涌动,黄荣敏锐感觉到电池配电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各自为战”的局面中存在优化空间。“能不能让它们成为‘一家人’?”目标明确,行动即起。
她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探索之中。走访十余家供应商,评估技术可行性及最优方案,勾勒图纸、反复推演,终于踏出关键一步:去掉冗余、留下核心,将二者合二为一,“新成员”智能配电单元形成了。效果直观可见——它“身量”小了,比原来节省30%空间;但它“更能打”了,直接砍掉约17%的成本。创新脚步并未停歇。黄荣将二十多款同类组合产品整合成这样的5款通用化产品,实现了对电池包产品的全面覆盖。
像这类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明显成本优化的案例还有很多。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集中采购的成本优势愈发凸显。依靠创新带来价值拓展空间,黄荣的一系列努力落地生花。
在她看来,成本控制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张三维立体网。平台通用化是经线,黄荣牵头打磨“电芯/电池大单品策略”,减少产品种类,覆盖66%至80%的车型需求,人力投入、测试费用、模具等冗余投入应声下降。供应商生态重构是纬线,她创新“高位拉通、并行投入、阶段认可”合作模式,极大提升了合作效率与响应速度,将某车型关键部件的开发周期硬生生压缩到6.5个月。前沿技术突破是节点,黄荣主导并行开发了多款革命性动力电池产品,并陆续进入量产装车阶段,单车成本优化最高达到1万元,让技术创新实实在在地服务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黄荣对“知难而进”最好的诠释——从不找“不可能”的理由,只一心寻“能做到”的路径。“敢想敢干,办法总比困难多,总能干成。”
“竞争力源于
每一环的精耕细作”
回忆往事,黄荣深深记得集团某自主品牌总监“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表情:“我们自主开发的产品是‘亲孩子’,但若在综合竞争力上缺乏底气,自己也抬不起头。”在2024年的部门年终总结中,黄荣斩钉截铁:“我们必须站起来,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道“既要、又要、还要”的考题,答题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洗礼的过程。变革始于思维的底层重构——黄荣带领团队决心构建一套“较真到极致”的精细化成本认知体系。他们坚信,真正的竞争力蕴藏在每一个细节的效率之中。
例如,在核心的动力系统领域,即便微小如粉粒的基础材料,也被纳入团队的视野。从初始形态开始,系统性地审视它在每道工艺环节的流转,关注每一步的资源转化效率。而这仅仅是庞大物料体系中的基础一环。黄荣的目标,是将整个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都纳入这套缜密的成本效率分析框架。
“工程师思维”开始逐渐向“商品思维”转化。过去审核供应商,焦点多在技术本身;如今,团队带着“价值洞察”的心态深入一线。成本竞争力的密码往往不在纸面报告里。他们细致观察生产现场,从产线布局、工艺流设计到资源投入的合理性,都成为理解整体效能的关键维度。每次走访归来,工程师们的小本本上,都增添了关于如何实现更优资源匹配的新见解。日积月累,这套精细化分析体系日益丰满,覆盖的要素和维度不断延展。
黄荣笑称,团队如今都带上了“经营”的眼光——每个设计方案的评审,资源效率的考量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标尺。作为工程师,他们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这场由思维变革引领的精细化运营实践持续深化,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已成为黄荣心中根深蒂固的“全局观”。
“问题不隔夜
等不到明天”
黄荣在成本控制上的实践,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效益,更沉淀出一套值得推广的方法论。
把钱花在刀刃上,在严谨与灵活相结合中创新思路、开拓方法。从去年开始,黄荣带着团队梳理北汽15年新能源开发经验,提炼出26项场景化验证方案。通过“仿真与测试相结合”“国标通用类测试视同”等方式,在保障验证维度的前提下,让测试成本降低40个百分点,周期缩短17%。
全链条思维,这是“团结协作”的真实写照。“成本控制不是某个人的突击战,而是整个体系的持久战。”黄荣主导的成本控制工程已形成覆盖技术、采购、管理的立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从研发设计到量产验证的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降本增效。在黄荣的牵头协同下,每个环节都成为了成本控制的“发力点”。
等不起,三个字如同“奋力拼搏”的驱动力。黄荣的行程表上很难找到“等一等”的空隙——出差株洲预计晚11点到达,当晚的专项已经提前排好;深夜23:53结束的讨论会上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凌晨五点就有了进展……“进度就在那里,问题不隔夜,等不到明天。”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这样在有限时间内被黄荣一一拿下。
“做研发的都有一点傲气,就想让自己开发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黄荣心里始终憋着这股劲。在大潮涌动的“三年跃升行动”中,整个体系都在蓬勃向上,她和团队越干越起劲。黄荣,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北汽研发人该有的样子”,为北汽在市场竞争中攒足底气是她永远不变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