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行业,一股新兴势力已经奔跑了近十年。随着这些新势力逐渐迈向创立十周年的里程碑,它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十年答卷”。第一梯队的企业已经实现了超过百万辆的交付,而第二梯队的企业也在50至70万辆的区间内奋力冲刺。
这十年间,电动汽车行业从最初的“细分市场争夺”演变为了如今的“全面混战”。价格战、技术战层出不穷,但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规模战。新势力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跨过百万规模的门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新势力们已不再“新”。从去年开始,多家电动汽车企业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蔚来、小鹏、理想等领军企业都已迈过创立十周年的大关,就连贾跃亭的造车梦也是十年前种下的。今年上半年,多家车企陆续公布了累计销量,仿佛在进行一场“期中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理想以累计交付133万辆的成绩领跑,小鹏也突破了80万辆大关,粉丝们期待着它今年能破百万。零跑凭借两款爆款车型,累计销量也突破了80万辆。蔚来、问界紧随其后,逼近80万辆。极氪、长安深蓝等也突破了50万辆。遥想当年,新势力们还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圈地自萌”,如今却已是一片红海。
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电车人士表示,早期的电车市场与消费者处于“蜜月期”。政策对油换电提供了极大支持,消费者自发开启了电车置换潮。那时,市场上低价、少智能化的电车非常受欢迎,许多电车企业定位细分赛道,以率先攻略定向市场。然而,随着威马、哪吒等企业的破产,玩家们意识到,细分赛道、文字游戏、爆款产品都已不再奏效,只有规模才是王道。
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和蔚来的李斌都表示,年销百万是新能源车市场的下一个赛点,也是淘汰赛的入门券。没有达到这个销量,就意味着被淘汰。显然,车圈已经达成了共识:年销百万是进入下一阶段的入场券。
那么,为什么是100万呢?一方面,价格战正在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过去三年,新势力的均车单价逐年下滑。另一方面,供应商之争也日益激烈。电车更新速度太快,大家都想要更快的交付,但头部的供应商有限,因此账期和规模成为了争夺上游资源的关键。
在价格战和供应商竞争的双重夹击下,新势力们不得不寻求突破百万销量的“铁门槛”。为此,它们开始从“跑马圈地”转向“全面混战”,在产品、技术、渠道等方面不断做加法。
在产品上,新势力们采取了价格下探、品牌外延、补能跨圈等策略。小鹏的MONA M03以11.9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打入比亚迪的腹地,用智驾优势和领先续航赢得了市场。蔚来则推出了子品牌矩阵,乐道L60和萤火虫等品牌分别对标不同细分市场,以满足产品扩张的需求。
在渠道上,新势力们也开始走起直营+经销商的双模式。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借助其备件仓库在欧洲建立了快速的零部件配送体系。小鹏推出“木星计划”,引入经销商打开下线城市销路。极氪也引入了合伙人代理模式来快速填补下沉市场空白。
随着电车技术和品牌的逐渐成熟,用户心智中留下的位置越来越少。今年前六个月,TOP 5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占整体市场份额的59.2%,TOP 10则占比77.8%。这意味着,最先实现规模垄断的品牌将逐渐实现供应链垄断和技术垄断。
然而,技术的稀缺性正在被极大稀释。随着新能源乘用车L2级别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的突破,智能化技术的竞争也从稀缺转向了体验。今年,“端到端”成为了智驾的关键词。华为、小鹏、理想等企业都在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量上车,覆盖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
智驾发力端到端是整个产业链成熟的表现。随着车规级芯片制程向5nm以下演进及规模化应用,单位算力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当智驾逐渐走向技术升级、体验惠普时,电车将彻底变成一个烧钱、堆人、高门槛的游戏。
在这样的背景下,威马、哪吒等企业已经逐渐走向出局边缘。而接下来,要逐渐接受“十年大考”的玩家们,从规模到技术,都必须交出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