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的测试,再度引发热议。
近日,懂车帝一口气召集了 36 款热门车型,开展了十余项辅助驾驶的对比测试。
常规的辅助驾驶测试,诸如场地内测试 AEB、停车场比拼自动泊车等,大家早已见惯不怪。
但懂车帝此次联合央视推出的测试,全程在真实道路上进行,不仅涵盖城市道路,还专门封闭了一段高速路,这玩法就连脖子哥也是头一回见。而且测试难度堪称苛刻。
比如 “消失的前车” 项目:车辆在高速上按限速行驶,前方大车突然向左变道,紧接着出现一辆故障车,此时左侧快车道又被 “演员车辆” 占满,无法变道。这时候是刹车还是变道,堪称极限考验。
还有高速遭遇野蛮加塞:在匝道并入路段,车辆行驶在最左侧车道,中间是实线,右侧车辆却突然强行加塞,留给刹车的时间极短。
最难的当属 “撞猪” 项目:高速上一头野猪突然以 10km/h 的速度横穿马路,别说智能驾驶,就算换成人类驾驶,也未必能躲开。
有网友根据视频,还制作了一份 “撞猪榜单”。
单看这些画面,就足以吊足大家的胃口。论话题性,懂车帝这次确实拉满了。
然而,测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高速事故场景模拟中,表现最佳的是特斯拉的两款车型。六个项目里,Model 3 仅 “撞猪” 失败,其余 5 项均通过;Model X 在临时施工场景失利,其余 5 项也顺利通过。
大家印象中智能驾驶表现较好的华为、理想、小鹏等品牌,通过率都不及特斯拉。
结果一出,远在大洋彼岸的马斯克第一时间就在 X 上炫耀:这还是特斯拉在没有进行本地训练的情况下达成的,之后再加把劲,争取六项全过。
好家伙,这下可让老马得意了一把。
而另一边,鸿蒙智行、问界、智界只回应了四个字:不予置评。
从双方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大家也能看出,业内不少人对这次测试存在争议。因为很多人发现,此次测试的标准并不统一。
争议最大的是 “消失的前车” 项目,首先是测试中车辆的速度不同。
懂车帝的操作是,将所有车辆的驾驶辅助速度设定为限速偏移 + 10%,但实际上由于不同车辆的策略各异,有的会跑到 130km/h,有的则控制在 120km/h 以内。
车速不同,意味着即便两辆车在同一点同时刹车,可能车速快的会撞上,车速慢的则能躲开。
另一个未统一的是与前车的距离。
根据懂车帝的说明,他们将所有车辆的跟车距离调至中间档位。
但由于不同车型的判定策略不一样,实际的跟车距离差异很大。
有博主发现,测试中当前车向左切出时,有的车跟得很近,只隔 3 条白线,有的则离得较远,隔了 7 条白线。
毫无疑问,跟车距离远的车辆,留给智能驾驶系统决策的时间更多,在这一项上具有天然优势。所以这个测试,表面上是比 AEB,实际上更像是在比谁的跟车距离远。
因此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驾驶策略非常保守的车辆,反而有可能在这个环节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人因此认为,这些变量没有控制好,所以这个测试更像是个噱头,没有实际意义。
的确,这个测试无法真实反映各大厂商智能驾驶的真实水平,也不能代表其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考虑周全、标准全面的测试。
由它衍生出的榜单,更是没什么意义。
比如,特斯拉看起来合格项更多,但你能说在城区频繁 “闯红灯、违反交规” 的特斯拉 FSD 就是最安全的吗?
不过我倒觉得,懂车帝的系列视频虽然做不到上述这些,但这个不够严谨的测试也证明了,在极端场景下,任何辅助驾驶都不能百分百保证安全。即便是经过几十万车主认证 “遥遥领先” 的华为智能驾驶,也是如此。
这次测试在真实高速上进行,车辆的辅助驾驶可以开启全部功能,而设定的场景如施工路段、卡车抛锚等,都是我们日常可能遇到的。
可以看到,六项测试中,没有车辆能全部通过,也没有任何一项的整体通过率超过 50%。而那些通过的车型,也只是这一次通过了,同样的场景再试一次,可能就会失败。
前两年,国内厂商在智能驾驶的宣传上过于激进,让不少人觉得智能驾驶的上限很高,甚至出现有人在高速上开车睡觉这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很多时候,由于车辆的智能驾驶水平不断提升,能处理绝大多数路况,这让车主们信心大增,认为它无所不能,从而在使用智能驾驶时放松了对路况的关注。其实,这种 “幸运” 是因为大家还没遇到那 0.01% 的极端情况。
懂车帝的这个测试让大家明白,目前我们使用的仍然是 L2 级辅助驾驶,虽然技术在进步,但能力依然有限,尤其是在极端场景下,很容易出现失误。
脖子哥也想劝一句,对于比较依赖智能驾驶的车主,使用时尽量不要选择效率优先,而是以安全为先。比如调低车辆速度上限、加长跟车距离,这样在遇到极端情况时,能有更长的反应时间。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由这次懂车帝测试衍生出的 “榜单” 没有任何意义,它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也是我们汽车部一直强调、相关部门最近也在着重提醒的:辅助驾驶有上限,更有局限。
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情况下,小心总是没错的。把驾驶完全交给机器时,不妨想想自己能否承受那 0.01% 极端情况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