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顺风车市场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混战,车主和乘客都在这个看似便宜实则暗藏危机的漩涡中挣扎。
最近不少车主反映,哈罗和滴滴的顺风车单价已经跌破心理防线,甚至比以低价著称的滴答还要低,而一喂顺风车虽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单价,却因为订单稀缺变得异常难抢。这种畸形的市场现状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从价格来看,现在的顺风车市场已经彻底沦为"赔本赚吆喝"的战场。主流平台的单价普遍跌至0.18-0.23元/公里,相比五年前0.66元的平均水平暴跌了65%。
有车主晒出一张434公里行程仅获87元报酬的订单截图,折合每公里收入仅0.2元,而燃油车的实际运营成本高达0.8元/公里。
更夸张的是,广州至郴州410公里的订单标价仅68.9元,折合每公里0.17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公交车票价还要低。
车主们正面临着接单即亏本的困境。一位滴滴车主愤怒地表示,平台将价格压至1元/公里以下,连绕路接送的成本都盖不住还白浪费时间。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哈啰车主抱怨平台审核宽松导致专职司机泛滥,滴滴车主反映平台突然降价打击了接单积极性,嘀嗒车主则遭遇"虚拟订单"等套路,一喂车主面临平台扣费纠纷。
北京一位通勤车主总结出了"三不接"原则:顺路不够95%不接、事多行李多不接、不出高速费不接。这种选择性接单导致平台显示"顺路车主多",实际却无人接单的怪象。
乘客方面也并未从低价中获得实惠,反而陷入了服务质量大幅下滑的陷阱。多位乘客反映,哈啰存在"A司机接单B司机接送"的情况,滴滴拼车偏航预警延迟达3分钟,嘀嗒司机普遍不守信随意取消,一喂订单价高需要提高50%路费才能成功约车。之前也有新闻报道,乘客花费1400元预订"独享"顺风车,结果车上拼了7人。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的三重绞杀。首先是平台间的内卷螺旋,一个平台降价其他平台纷纷效仿,这种双向降价引发恶性循环。其次是监管政策挤压,惠州等地明确要求顺风车运价不得高于出租车的一半。最后是职业司机与真车主的博弈,平台数据显示95%的接单车主为职业司机,他们利用技术手段抢单,挤压了真车主的生存空间。
专家预测,当前的价格战不可持续,行业将面临服务分层化、规则透明化和技术升级三大转型。当价格跌破成本底线时,无论是车主、乘客还是平台,没有真正的赢家。以牺牲服务质量和司机利益为代价的价格战,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