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工厂风波背后:比亚迪欧洲攻防战全纪录
2025年7月,一则关于比亚迪可能缩减匈牙利工厂投资的负面报道在国际媒体上掀起波澜。这并非比亚迪在欧洲扩张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这篇文章将回顾比亚迪在欧洲的攻防战,从最初的雄心壮志到应对质疑的策略,以及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商业博弈。
比亚迪的欧洲布局始于2023年12月,当时公司高调宣布将在匈牙利塞格德投资45亿美元建设其欧洲首座乘用车工厂,初期年产能15万辆,最终目标达到30万辆,生产Atto 2、Atto 3和Dolphin等主力车型。同时,比亚迪还在科马罗姆投资建设了一座年产能1250辆的电动公交车工厂。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比亚迪将匈牙利定位为其欧洲战略的中枢,欧洲总部也随之落户于此。
然而,比亚迪的欧洲扩张并未一帆风顺。2025年3月,欧盟对塞格德项目启动了调查,虽然至今尚未有实质性进展,但悬而未决的调查本身就足以引发市场猜测和不安。 更令人担忧的是,比亚迪在7月份又宣布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曼尼萨建设第二座乘用车工厂,年产能15万辆,并配套建设研发中心,预计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此举被解读为规避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高达27%(17%惩罚性关税叠加基础税率)的进口关税。
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比亚迪迅速做出回应。公司强调目前正与150家欧洲供应商进行认证,以强化本地供应链,力求实现“欧洲制造、欧洲销售”,以安抚市场和投资者。与此同时,匈牙利政府也积极介入,国家投资促进署署长伊斯特万·尤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驳斥负面消息为“假新闻”,并配图对比了比亚迪土耳其工厂的空地和匈牙利工厂即将完工的景象,有力地反击了质疑。匈牙利政府随后更发布声明,强调比亚迪对匈牙利市场的坚定承诺,并披露双方经过长达224轮的谈判才最终达成协议,突显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博弈的复杂性。
这并非个案。近期,多家中国企业在匈牙利遭遇了类似的外媒负面报道,例如宁德时代被传推迟德布勒森工厂二期投资,随后迅速澄清项目仍在推进。这些事件反映了中资企业在欧洲市场扩张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来自媒体的负面报道、欧盟的贸易壁垒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
比亚迪与匈牙利政府在应对负面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默契。政府官员亲自辟谣,企业高层迅速回应,信息透明度较高,试图用事实和数据来稳定市场信心。然而,这种表面的合作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隐藏的博弈:供应链能否如期到位?产能爬坡是否顺利?外部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关键问题。
比亚迪的欧洲攻防战,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复杂的舆论战。它折射出中欧产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及中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塞格德工厂距离正式投产只有几个月时间,土耳其工厂建设也在推进,虽然官方和企业都坚称一切顺利,但外部的不确定性仍在发酵。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最终,只有当第一辆“欧洲制造”的比亚迪汽车下线时,我们才能真正揭开新一轮竞争的帷幕,而在此之前,仍有无数的波折等待着比亚迪去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