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刘先生至今记得那个清晨:哪吒汽车APP突然瘫痪,车门锁死无法启动。几小时后系统恢复,他却再不敢碰这辆曾获多位车评人盛赞的“智能标杆”。车友群里炸开锅:“下次倒闭会不会直接锁死方向盘?”“没商业险敢上路吗?”
这绝非孤例。威马车主高先生的后备厢常年备着应急电源——24万公里的电池衰减让续航缩水40%,冬季连空调都不敢开。更扎心的是,北京所有威马4S店关停,车机沦为收音机,保险续保时遭多家公司拒保。而当初推荐这款车的车评人呢?早换了新金主继续吹捧新宠。
法律的红线其实很清晰:车评人若收钱装中立,隐瞒合作做虚假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明知车企快倒闭还忽悠粉丝接盘,可能构成欺诈。某位开着法拉利的大V曾傲慢放话:“谁因我推荐买威马?真买了给你原价退!” 可当粉丝拿着购车合同上门时,直播间早已封禁评论。
更隐蔽的刀是“选择性失明”。某些车评人吹嘘“续航2000公里”时,绝口不提低温实测打五折;夸“颠覆性智能座舱”,却回避车机死机率超20%的投诉。当粉丝冲着“终身质保”下单,殊不知条款里藏着“车企存续”的致命前提——品牌一倒,承诺即成废纸。
二手市场正在用残值率扇耳光。三年车龄威马EX5残值跌至4万元,不足原价两成;哪吒汽车被车商列入“高危拒收名单”。而同期被车评人贬为“保守落后”的某日系混动车,三年残值率仍坚挺在65%以上。某些人赚够流量抽身离场,徒留车主在维修厂外举着“求购二手电池”的纸牌。
当然,并非所有推荐都带毒。真正的专业评测会指出:“车机卡顿明显”“后排座椅偏硬”——可惜这类内容播放量常不及“吹爆”视频的零头。当流量算法只奖励极端观点,理性客观反而成了原罪。
如今精明消费者开始觉醒。广州陈先生购车前必查三样:车企现金流报表、配件通用率、第三方维修地图。“再信车评人舌灿莲花,不如看车企给供应商结款快不快!” 而河北网约车司机们更总结出血泪教训:买车先搜“品牌名+破产”,结果少于10万条再考虑。
当某倒闭车企的零件在闲鱼论斤卖,当16万“品牌弃子”在维权群抱团取暖,这场信任崩塌早已超出商业范畴。车评人与粉丝之间断裂的纽带,恰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奢侈品——它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