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集体“叛变”,中国却在新能源赛道上狂奔不止。这到底是谁看错了方向?
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到2030年,福特电动车业务亏损47亿美元,苹果直接砍掉100亿美元的造车项目 ——欧美车企今年的“集体倒戈”确实让人震惊。就连丰田这个混动技术的鼻祖,也在重新押注氢能源和内燃机。
但等等...这真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末日吗?
我看到的数据完全不是这回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723.2万辆,同比增长26%——这哪里像一个垂死的行业?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这1098万辆里占了949.5万辆,市场份额超过63.7% 。
说白了,不是新能源汽车不行了,是欧美车企在这条赛道上跑不动了。
福特亏47亿美元的背后,是什么?技术积累不够、供应链不完善、成本控制失败——这些问题中国车企十年前就解决了。
比亚迪8万块钱能卖一台新能源轿车,福特做得到吗?做不到,那就只能亏钱。
我们来算笔账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度超过95%,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从电机生产到整车组装,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而欧美车企呢?电池要从亚洲买,稀土要进口,连充电桩都铺不全...这样的成本结构怎么可能盈利?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退出”的车企其实根本没退出。大众嘴上说投资600亿研发内燃机,背地里却砸了1200亿欧元搞电动化 ——典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奔驰董事长康林松刚说完要专注燃油车,转头就在中国投了数百亿欧元搞电动车工厂。这脸打得够响的吧?
其实道理很简单—— 欧美车企在自己的主场搞不定新能源,但绝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他们现在玩的是“战略性撤退”,先在本土市场稳住燃油车的基本盘,然后把重心转移到中国来抢食。
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大发展力度?因为我们看得比他们清楚。
碳中和不是口号,是硬约束。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案还在那儿摆着呢,美国加州也有类似规定。全球变暖的脚步不会因为几家车企的“战略调整”就停下来。
更关键的是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每年进口石油花掉的美元数以千亿计。 新能源汽车每普及一个百分点,就能减少数百万吨石油进口。
技术路线上,中国也没押错宝。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这些技术现在连特斯拉都要采购。我们不是在跟风,我们就是那个风口。
挑战也很明显。充电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电池安全性有待提升,品牌影响力确实不如BBA...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是方向性的错误。
最让我感慨的是,十年前我们还在讨论能不能造出像样的汽车,现在已经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方向了 。
到底是谁押错了宝?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欧美车企的“退出”不是因为新能源没前途,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个赛道上已经输了 。
中国加大发展力度,恰恰说明我们看准了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产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