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曹操出行(2643.HK)股价逆市上扬,走向新高。自上月末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最大的科技出行平台后,曹操出行就一直备受关注。摩根大通这一重量级投行预判9月曹操出行将在9月被纳入港股通名单。
7月24日,中信建投证券一份针对曹操出行的深度研报悄然发布,首次覆盖便给予“买入”评级。 研报表示,依托吉利汽车的强大背景,曹操出行正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有望充分借势头部车企领先的整车制造能力,并受益于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所释放的成长潜力。
01. Robotaxi,不只是讲技术故事,更是讲商业闭环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网约车从0到1的爆发期,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是Robotaxi真正走向落地的关键窗口。
2025年2月28日,曹操出行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正式上线,在苏州、杭州两地率先试点Robotaxi服务。这标志着曹操出行从传统网约车向智能出行的战略转型正式启动。
与其他Robotaxi项目不同,曹操出行的自动驾驶服务建立在其庞大的定制车队和成熟运营体系基础之上,具备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部署的完整能力。此外,曹操出行还将探索全球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技术怎样应用在自动驾驶车队的管理与运营上。
7月22日,曹操出行宣布与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达成战略合作,将依托“吉利星座”的卫星服务,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标准,致力于实现服务车辆“永远在线,永不失联”。
根据高盛研究报告,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激增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757倍。面对这个万亿级市场机遇,曹操出行已经构建起了最完整的商业化路径。
02. Robotaxi是体系战,不是单点突破
曹操出行背后站着的,是吉利这个体系化造车巨人。依托吉利三十年的产业链、研发体系、能源网络,曹操出行形成了“从生产端到底层技术再到生态服务”的系统能力。
在制造端,曹操出行定制的枫叶80V和曹操60是共享出行领域最具成本效益的车型,能耗、座舱、维护标准全面升级。与市场典型纯电动车相比,平均TCO预计可降低36.4%,降至约每公里0.5元人民币。
走进曹操 60 的车厢,还能发现这场变革藏在细节里:司机座有通风功能,夏天跑单不再汗流浃背;中控屏的热力图直接标出接单热区;最绝的是换电站 ——全国378 座换电站,60 秒就能满电出发,一天多跑 3 单不是问题。
这不是堆叠资源,而是把造车和出行彻底揉在一起。在吉利体系里,曹操不只是一个出行品牌,更是未来出行战略最重要的“落点平台”。
03. 真正拉开差距的,不只是技术,而是运营力
很多人误以为Robotaxi的竞争比拼算法,实际上,更拼的是谁能持续盈利地运营起来。在头部车企难以撼动的整车制造壁垒与Robotaxi规模化商用临界点逼近的双重驱动下,曹操出行的车辆运营潜力正被专业视角重新评估。
曹操出行在服务端的数据,已经足够惊艳:连续两年获评行业“服务口碑最佳”。为什么选曹操出行?定制车的加大座椅空间、空调调温等功能提升乘客体验;司机端的通风座椅、合理派单保障服务质量。这都是影响服务口碑的重要因素。
智能驾驶领域,曹操出行Robotaxi搭载了吉利 “千里浩瀚” 方案,曹操方面表示,预计2026年年底将发布L4 级定制Robotaxi车辆。生态协同上,吉利在 26 个城市布局的 378 座换电站及 133 家授权维修点,使车辆保养时间缩短 25%、成本降低 54%,全链条赋能提升运营效率。
下一个十年的出行主角,属于曹操出行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在出行领域跑出了流量平台,但缺乏“技术硬核+运营闭环”的组合。而在下一轮关于Robotaxi的竞赛中,谁能将“自动驾驶+规模运营”跑出商业模型,谁就拥有了定义未来出行的主动权。
曹操出行,没有华丽的概念,没有夸张的资本神话,但正用一套“制造-智驾-运营”三位一体打法,在技术实战、服务质量、盈利模型中稳步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