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买车讲究两个字:合资。
这两个字背后,是品牌光环、是技术滤镜、是消费安全感。
这就像数20年前,大家买手机一样:看的都是三星、夏普、洛基亚…
至于国产手机,就是“山寨”的代名词,根本没人愿意入手。
可现在呢?
手机圈早就换了天——大街上十有八九都在用华为、小米、OPPO…
那些当年的外资巨头,市场份额也越来越低。
其实车圈也是同样的节奏:
别看合资车的销量还不错,但国产车正在像国产手机一样,围剿老牌汽车巨头!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匪夷所思——
毕竟你现在出门随便一瞥,满大街跑的还是大众、丰田、日产、别克这些熟面孔;
国产车虽然越来越多,但要说“围剿合资巨头”?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
但你真要翻翻销量榜单,就会发现——局势早就变了。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比亚迪一家就卖出了147万辆新车;
紧随其后的大众和丰田,也“只”分别卖了93.4万和74.2万辆。
再往后看,榜单上基本都是国产品牌:吉利银河、吉利汽车、五菱、长安……
直到第八位,才终于出现另一个合资品牌——本田。
说白了,就是从整个上半年的市场来看,合资品牌的份额已经跌破四成,而且排名越来越靠后。
所以说“被围剿”,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再看看热销车型的榜单,情况也是一样:
吉利星越L、比亚迪海鸥、小米SU7,销量一个比一个猛,轻松压过朗逸、轩逸这些“老牌爆款”。
更关键是——有些国产车,定价根本不低。
像SU7、星越L这种定价在15万、20万甚至更高的车,还能冲进销量前列。
这说明:用户不是被价格吸引的,而是真心被产品力所折服。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方面。
如果你再往“利润”和“定价体系”深挖一下,就会发现——合资品牌现在是真的越来越难了。
一方面,它们曾经赖以维持“高溢价”的逻辑,正在一步步崩塌。
以前大众、丰田哪怕是低配车型,动辄就要十四五万起步,配置寒碜得一塌糊涂,可照样卖得理直气壮。
但现在呢?
朗逸已经跌到7万多,英仕派优惠近7万,CR-V终端裸车12万出头就能落地……
这不是“亲民”,这是无奈的价格自救。
问题是——哪怕降得这么狠,销量还是拉不起来。
以本田中国为例,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仅为31.52万辆,同比下滑24.2%。
那日产就更惨了:
中国区销量已经连续六年同比下滑,而且是每况愈下。
2021年还有138万辆,2022年直接掉到104.5万辆(-22.1%),2023年降至79.3万辆(-24.2%),到了2024年更跌到69.6万辆,再降12.2%。
短短三年,日产在华销量从超130万跌破70万,几乎是被“腰斩+压头”地一路打下来了。
而对合资品牌来说,这还远不是终点。
随着销量进一步下滑,产品线跑不满,接下来的问题只会更多:
零部件冗余、渠道压货、品牌信任流失……一个都躲不掉。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并不是因为国家刻意扶持国产车,也不是因为合资车突然变差了——
而是产业链的重心,已经不在它们手上了。
你去看现在市面上的电车:
从电池、电驱、电控到车载芯片、智能座舱系统,几乎全是国产品牌在主导。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全球第一;
智能座舱和车机系统,地平线、黑芝麻、毫末智行这些供应商,都在给国产品牌赋能;
就连高阶智驾所需的域控制器和融合感知算法,国产车用的方案也越来越成熟。
反观外资呢?
它们在这一波智能电动转型中,不仅缺席了“自研”,还错失了“绑定”本土生态的机会。
很多合资车用的芯片、系统,依旧依赖外部方案,调教慢、升级慢,软件体验更是断层式落后。
再加上本土人才缺失,产业链不完整,反应滞后,就更难和自主品牌竞争了。
说白了,新型汽车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这么简单了;
某种程度上看,是产业链和产业链,国家和国家的竞争!
而很多传统品牌,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积累,产业链也不完备。
就凭吃老本的那点品牌红利,怎么可能玩得过中国呢?
总的来看就是: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的断层——从合资车统治到国产车崛起,从品牌崇拜到产品理性,从“别人领先”到“我们自研”。
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爆发,而是一场技术、供应链、消费观念同时完成转向的长期酝酿。
今天你看到国产车压着合资打,不只是销量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完成自我进化的一次显性表达。
也许有人还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现实:
说白了,当你不再为了一个logo多掏两万块钱的时候,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