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国内市场“价格战”打得火热,车企出海也面临重重挑战,“内卷”几乎成了常态。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汽车行业大佬们的一言一行,都格外引人关注。他们的金句,往往不只是个人观点,更牵动行业脉搏,点明了挑战,也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盘点2025年上半年,那些汽车圈大佬的“十大金句”。
1
华为余承东:
“鼓励真牛,打击吹牛!鸿蒙智驾就是第一”
在2025年6月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宣称鸿蒙智驾“不仅是第一阵营,更是第一名”,并承诺下一代技术“大幅超越行业”。他同时呼吁“鼓励真牛,打击吹牛”,被指矛头指向营销过度的小米等品牌。争议点在于华为智驾尚未经受大规模市场检验,其高调宣言引发传统车企对“技术霸权”的担忧。余式金句总是包含着技术自信与营销焦虑,是二者的混合体。一边以“真牛”立技术高塔,借“打假”破对手护城河,却在流量时代陷入“自诩第一”与“自曝短板”的悖论旋涡。
2
小米雷军:
“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小米董事长雷军在微博引用“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并标注为“莫言名言”,疑似回应华为余承东的暗讽。余承东称“从其他行业来的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产品可能不好”,矛头直指小米。雷军借此言既凸显了对手批评背后的“酸葡萄”心理,又以当月SU7交付28,000台的实绩为底气,将争议转化为对小米市场影响力的变相认证。
尽管金句传播效果显著,雷军随后删除该言论的举动,亦暴露其引用名言的随意性。而余承东强调“华为质量标准下某些车无法出厂”,也提醒流量与质量的平衡仍是小米长期挑战。真正的“仰望”终将归于产品与时间的检验,而非口水战的修辞。
3
奇瑞尹同跃:
“汽车越来越智能,企业领导反而有点‘弱智’了”
这句话并不是对其他企业领导的嘲讽,而是一句自嘲,更是直指行业痛点的犀利评论,出自于尹同跃在2025年6月中国汽车论坛上的发言,其原话为:“实际上我们是胆子比较小的一家企业,总是跟着别人干好事、也跟着别人干坏事。我们在新技术方面积极开发,但新技术上车也很胆小;宣传上我们也不敢得罪谁。我们一直说,在国内我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国外我们就特别担心被别人讨厌。”事实上,尹同跃以“弱智”的自黑,既是对奇瑞 “保守即担当”路线的辩护,更是对行业敲响警钟:当智能化成为潮流,企业领导者的 “笨功夫”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撕破了技术繁荣的表象,呼唤回归汽车产业的本质。
4
长城魏建军:
“汽车产业中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尚未爆发。”
魏建军的这一论断,实则是其对中国汽车行业资本泡沫与经营风险的尖锐警示,由此也引发行业地震式反响。其直指当前行业痼疾:部分车企依赖“烧钱换规模”; 车企平均账期过长,供应链资金链紧绷;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跌至3.9%,侵蚀产品质量与技术投入根基。
虽然将技术密集型负债与地产投机性泡沫简单类比略显片面,但该言论的意义并非预言“谁将爆雷”,而在刺破行业集体盲目,推动从资本狂欢回归技术与盈利并重的商业本质。
5
吉利李书福:
“天上掉不下来汽车产业,吹牛也难以吹出经得起检验的产品。”
李书福"天上掉不下汽车产业"的论断,直指行业浮躁风气。此言既暗讽新势力依赖资本输血、营销造势却技术空心化的现状,也否定"流量为王"的竞争逻辑。作为传统车企代表,李书福以吉利全球研发体系(沃尔沃技术、SEA架构等)和全产业链布局(电池、卫星等)佐证"技术长跑"理念,其2025年7.2%的研发投入占比远超行业均值。此言推动行业从"融资额"回归"毛利率"等实业指标,但也引发"既得利益者叙事"争议。在资本退潮的当下,李书福的警告尤为振聋发聩:汽车产业没有捷径,唯有经得起检验的产品才是立足之本。
6
上汽大众傅强:
“L2+不是技术落后,是对用户生命的敬畏”
傅强"L2+不是技术落后,是对用户生命的敬畏"的发言,精准击中了当前智能驾驶发展中的核心矛盾。在行业疯狂内卷"全自动驾驶"的背景下,这一表态展现了上汽大众作为传统车企的务实态度。该发言更戳破了部分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营销泡沫,将安全置于技术炫技之上;重新定义了技术先进性的评判标准——不是功能的激进程度,而是可靠性和用户信任度;体现了德系车企"安全至上"的基因传承。在当前L3/L4频频爆出事故的行业环境下,这种对技术边界保持清醒认知的立场,反而彰显了真正的技术自信。
7
上汽贾健旭:
“鸡蛋破壳有两种:由外及内是食物,由内及外是新生”
贾健旭的"鸡蛋破壳论"生动诠释了上汽集团的转型哲学。这一比喻精准抓住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突围困境:被动等待外部冲击,比如政策变化/新势力竞争等,只会沦为行业洗牌的牺牲品;而主动从内部突破,即技术革新/组织变革等,才能获得新生。这也揭示了上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改革决心,点明传统车企转型的本质是自我革命,正如上汽斥资600亿布局电动化、智能化。同时也在警示行业:在产业变革的临界点,唯有主动破局者才能掌握命运。这一金句不仅展现了上汽的危机意识,更映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向"创造"跃迁的必由之路。
8
奔驰段建军:
“不排斥、不惧怕被对标”
段建军"不排斥、不惧怕对标"的宣言,展现了奔驰面对行业竞争的自信与定力。这一表态既彰显了百年豪华品牌的技术底气,以全球领先的安全标准和扎实的研发投入为支撑。同时也直击行业痛点,痛斥"碰瓷营销""水军抹黑"等乱象,呼吁回归产品本质竞争。在电动化转型承压的背景下,奔驰以法律维权亮明底线,同时坚持"安全至上"的豪华基因,拒绝流量焦虑。这既是传统豪强的防守反击,更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引领。
9
岚图卢放:
“造车永远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非‘消费级’!”
卢放“造车必须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宣言,直指行业“快消品化”乱象。面对部分车企为追求迭代速度滥用消费级芯片,如高通骁龙8 Gen 3上车,缩短换车周期至3-5年的趋势,卢放以岚图央企身份发出安全警告:车规级芯片需耐受-40℃~150℃极端环境、10年以上寿命及≤1PPM故障率,远非消费级芯片可比。此言引发传统车企共鸣,揭露行业“选择性车规化”的双标行为,呼吁监管介入统一安全标准。
10
比亚迪王传福:
“不拉踩同行是比亚迪的企业原则”
在2025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明确表态:“无论承受多大委屈,比亚迪不会拉踩同行,只专注做好自己。” 此言论直击行业恶意竞争乱象,强调以技术创新而非贬低对手赢得市场,被视作“反内卷”的价值观宣言。当对手还在“拆台”时,比亚迪已用数百亿研发“筑台”。这一立场既是对恶性内卷的“降维打击”,也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胜负,终将由研发数据与全球用户的信任票决定。
当余承东高呼“鸿蒙智驾就是第一”并剑指“吹牛者”,雷军以“诋毁即仰望”优雅反击;当尹同跃自嘲领导“弱智”直刺行业虚火,魏建军预警“汽车界恒大”引爆资本泡沫忧虑——大佬们的唇枪舌剑,将中国汽车工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赤裸裸地摊开在聚光灯下。这场“金句战争”的硝烟背后,是新旧势力对技术路线、行业标准乃至生存哲学的激烈碰撞,也是流量狂欢时代下,中国汽车人集体寻找出路的挣扎与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