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聚焦中国社会难以摆脱的“内卷式”竞争,指出这场看似充满活力的竞争,正在慢慢吞噬中国发展的耐力与方向。
该报道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指出中国汽车企业虽然卷赢了世界,但是却无可避免陷入国内同行内卷竞争中。全行业深陷“价格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频现。各环节都竭尽全力,只为在这场激烈的“内卷式”竞争中活下来。
纺织业:内卷的“隐蔽冠军”
若论内卷深度,中国纺织业相比汽车行业,恐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在产能、人力成本和代工模式上的“卷”,堪称全球之最:
1.卷产能:规模世界第一,造成供应过剩困局
中国纺织产能规模居世界第一,为全世界带来了质优价廉的产品,却未能同步提振内需。当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受阻转向内销时,市场反应冷淡,消费持续低迷。这种产能第一与消费落后的割裂,既是内卷的诱因,也是内卷的恶果。
我们拼命扩大产能,但产能太过庞大造成供应过剩,供应过剩导致价格内卷,价格内卷造成低利润,低利润带来低收入,而低收入又造成低消费。
2.卷人工:工作时长亚太第一,透支人力换取竞争力已不可持续
虽然中国纺织产业已经大规模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但是研究指出,撇开关税、土地成本等因素,在薪酬、吃苦耐劳程度、技能熟练程度方面,中国工人仍被视为“性价比”全世界最高。
然而,这种“优势”代价高昂。
2025年6月国际人力资源平台Remote发布了《2025年全球生活-工作平衡指数》,该报告从平均工时、最低工资、休假制度等层面,评估各地的工作生活平衡情况。报告显示,中国在亚太14地中排名最后,低于越南、泰国等地。而其平均每周工时为46.1小时,为亚太区最高。
长久以来,中国纺织产业一直依赖超长工时以保持竞争力。如今,这种模式难以在海外复制,其本身也已触及极限,凸显了以透支人力换取竞争力的不可持续性。
3.卷代工:代工世界第一,缺乏溢价陷入大规模亏损
中国纺织产业虽然产能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纺织企业长期处于全球纺织价值链的中低端,依赖低技术含量的代工模式,而差异化能力与品牌溢价缺失。后果直接反映在盈利能力上:近年来,企业利润率不断被挤压,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困难。数据显示,1-5月份规模以上棉纺织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利润率仅为1.86%,亏损面达27.3%。
内卷不破 发展难续
德媒的观察揭示了一个尖锐矛盾:中国部分产业通过极致的内部竞争(“内卷”)赢得了全球市场份额,却在国内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消耗战。产能过剩、人力透支、价值链低端锁定,不仅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透支着劳动者的健康与福祉,更可能掣肘产业升级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卷赢世界”的光环之下,是“困住自己”的严峻现实。破解这一困局,这要求超越单纯的成本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需求挖掘和更健康产业生态的培育。否则,“内卷”吞噬的,将是未来发展的根基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