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风长安重组在短短3个月后,变成了组建新汽车央企?这是今年关于汽车央企重组中最大的悬案。
现在,随着新汽车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这一切给出了答案。“国家赋予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7月30日,在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新长安”)成立一天后,长安汽车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对外公布了新央企在成立之后的,各个品牌的规划。
需要澄清的是,并非长安升级为央企,而是在央企整合中将兵装集团的汽车企业剥离,再将这些业务进行整合,成为新的长安集团。并且为了给新央企腾出名字,原本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改名为“辰致集团”,这使得“长安汽车”可以在集团层面保留这一名称。这种操作对长安汽车而言,可以得到品牌价值的最大发挥和延续。除了延续品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还揭秘了重组的其他内幕。
今年2月9日,根据央企整合,东风长安确定即将合并重组。不过在随后,这一方案被搁置。6月5日,长安与东风的重组宣告暂停,新的方案是兵装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分立为一家独立央企,东风暂不涉及相关资产和业务重组。朱华荣说,自己在6月4日接受组织谈话,接受任务要牵头来重组,打造新汽车央企。随后,在6月10日长安确定了上述的重组改名方案,并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资产的剥离、业务重组。“速度之快,绝对是史无前例的速度。”朱华荣说。
这是因为,这个整合过程中,仅仅是公示时间就需要45天。对于长安而言,效率是展示自己能力的关键——外界认为,长安对于东风合并重组持抵制心理。从自主销量规模来看,业绩更好长安更希望自主发展。可以猜测的是,这也是长安必须快速完成资产重组的原因之一,以免事情节外生枝。但至于为什么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中,东风长安的重组方案就发生了改变,其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着重强调了作为新央企的长安的任务和目标。
“国家赋予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朱华荣说。他坦言,中国车企应该到海阔天空,更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去遨游,去参与竞争,有更多的自由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国资委相关的领导指示的要求,沟通、协调,大家达成的一致意见。”朱华荣说。这是重组变成独立升级的原因,给长安的一个机会,专注到这么一个全新的激烈竞争的这么一个市场中去,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国际化的公司。
为什么这个需要一个新央企来完成呢?朱华荣在解释新长安的任务时候说道,不仅仅原来布局领域里面的这些任务,包括要带动零部件、金融、摩托车、商贸、物流,整个产业链出海,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和服务生态。“我们传统车企和包括新势力都尤其缺乏的新生态。”朱华荣说。显然,在怎样成为“汽车强国”上,国家并不希望在海外延续卷价格,打一枪换一地的做法,而是希望有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刷新品牌。
而这里的新生态,则早已经跳出了零部件、售后这一狭隘的定义,包括了商业模式、大数据等。
01
“新长安”:规模、利润的新要求
除了国际化的样板,新长安还要打造一个经营的标杆。朱华荣坦言,在整车目标上相对于此前是没有调整的,主要是在能力体系上做改变。但在经营效益上要求更高,比如新长安集团的所有业务都要推向海外。
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销量创近8年新高,达到135.5万辆,同比增长6.8%。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15.06万辆,占比85%,较2022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80%,提升了5个点。而从经营来看,上市公司长安汽车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97.33亿元,同比增长5.58%;实现净利润为73.21亿元,同比下降35.37%。2024年长安全口径营业收入为2767.2亿元(含阿维塔153.5亿元),同比增长7.7%。
从现实来看,最近几年中国汽车陷入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之中,已经影响了整个产业健康,破坏行业生态。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些竞争方式带来了销量的短期增加,但最终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破坏行业生态,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在“内卷式竞争”行业中,汽车行业是典型也是重灾区。
一个数据被广泛引用,敲响了行业警钟:在看似繁华的背后,2024年国内的车企利润率降至4.3%,整体盈利甚至不敌丰田一家。怎么打破低价低质的内卷,新央企长安被寄予了厚望。朱华荣说,推动“汽车新生态”的盈利,而不是原来靠整车单一的盈利模式,长安要在之间的重新的平衡与构建。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可能在这一轮里边,我认为谁要走到了前列,谁就有更多的生存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突破,很难在这一轮竞争。”朱华荣说。
正是如此,朱华荣认为,要在转型中打造新构建新的竞争形态。比如在服务上,车企原来也简单理解为售后,但其实现在的服务应该是从整个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不仅仅是买卖、维修,还包括新的什么生活圈的打造和服务圈的打造,新的生活理念这样一个生态的构建,形成一个强大的新的生活模式。由此,打造车企新的盈利模式。“我们想靠什么那些卖点零件来在后端市场取得更多的效益,可能现在是面临比较新的挑战。”朱华荣说。
由此,长安也将推动企业进行更深一步的理念转型。朱华荣在讲话中提到了两个力,一个是上述的生态力,另一个是流量力。这与此前长安强调的“产品力、品牌力和营销力”并不相同。所谓流量力是指强化与ICT、消费电子等企业跨界合作,打造大流量、大粉丝群生态圈。显然,长安也受到华为、小米的营销手法影响。
02
升级就能成功?长安的新挑战
对长安而言,接下来子品牌是否会有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发展。长安汽车高层对此也进行了回应,首先长安不会调整目前的品牌架构,这意味着现有的品牌不会减少。其次,在目前品牌的定位上,会进行微调和锐化。
其中深蓝面向中高端的主流的人群,为全球的年轻态用户,提供15~30万元的新能源产品,深蓝在下一轮的发展当中,要向新向上,打造成为一个“科技运动的潮牌”。在8月1日,新央企新深蓝首款上新车型——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正式上市。而在未来5年,深蓝会累计推出30款全新主流车型和差异化车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深蓝计划,未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销量贡献均在海外。而2030年,深蓝的目标是200万辆。
阿维塔的高端定位不会调整,该品牌目前平均售价超过30万,将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的新豪华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在长安内部的角色和定位上不会变化,只会强化。
而启源品牌则会承担主品牌长安转型的承接,是驶向未来的长安。长安启源会力争在2027年长安启源全球销量突破100万,2030年全球销量突破180万,同时不光是达到销量规模的问题,还必须实现盈利,成为长安主品牌的利润轮替,来成为央企的规模性担当和盈利性担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在整个长安的构架中成为基础性的存在。长安启源会构建一套SD的电子电器架构,一套多元动力的能源架构,来构建我们的百万级的平台,在百万级的平台上成组的来开发产品,聚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单品矩阵。根据计划。未来五年,长安集团将面向全球推出50余款新能源产品,包括7款以上30万台级的“全球化大单品”。当然这一点早已经确定,此次也没有做调整。
不过,对于长安而言升级并不意味着成功,只是意味着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朱华荣在讲话中直接表示现在的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而之前是“太小、太少”。那么在这种量级的资源赋能下,长安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飞跃吗?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些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叠加资源就可以成功,实现目标那就没有成立第三家汽车央企的必要了。
摆在长安面前的,首先是内部的效率和整合问题。由于重组时间匆忙,后续内部的打通和协调才是充足的关键。对新长安来说,现在的业务产业链、生态圈更大了,核心是如何有效整合,提升效率形成规模效益。另外,作为新央企的长安,后续所接受的考核和监督是不一样,对于长安而言这也是此前所没有的情况。在与东风赛跑的路上,长安先赢得了一局,但是远没有到可以开香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