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年成都车展开幕只有几天时间,这场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盛会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景象:一方面,缺席的品牌创下新高,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战略性缺席”;另一方面,一些本土巨头如长安、吉利、比亚迪等,却以“包馆”的姿态隆重出席。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行业奇观,恰如汽车产业变革期的微观镜像——有人悄然离场,有人高举战旗;有人质疑传统模式的失效,有人深谙场景价值的奥秘……这些缺席者与坚守者,正是汽车市场变局的体现。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今年成都车展的“氛围”,那可能是“冷清”。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车展缺席的品牌数量可能创下历史新高。对比2024成都车展,本届成都车展超过25个品牌缺席。
缺席车企中,豪华品牌是重灾区,包括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玛莎拉蒂、英菲尼迪、捷尼赛思等10个豪华品牌都没有出现。此外,合资品牌中的起亚、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雪佛兰、大众安徽,以及新势力中的极石汽车、极星、创维汽车、远航汽车、哪吒汽车、极越汽车等品牌,都没了身影。
车企选择不参展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品牌快不行了,有些则是因为没新车不想花钱…
但缺席浪潮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是车企对传统车展商业价值的集体反思。
从北京车展到上海车展,再到广州车展,中国一年内举办的大型车展有五六场,再加上难以估量的众多区域性车展,密度之高堪称全球之最。
车展效应的边际递减是关键因素。过去,车展是车企“秀肌肉”的黄金舞台,能带来媒体轰炸式的曝光。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平台的推荐机制只对网红车企友好。
比如,去年北京车展,许多车企信心满满前去,但最后全网铺天盖地的却是雷军和周鸿祎的巡馆视频。
曝光率被削弱的同时,车展订单的转化率也在降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2022年以来,车展直接促成的订单占比从过去的15%降至不足10%。
某新势力品牌市场总监曾算过一笔账:北上广车展单次参展成本约2000万元,区域车展也要500-800万元,但带来的有效线索转化率不足日常活动的1/3。
于是,车企们意识到:与其在车展上“群雄逐鹿”,不如选择更精准的时机和渠道。
其次,数字化转型以及线下渠道的多样化也让车展的“必需性”大打折扣。
后疫情时代,因为线上发布成本低、覆盖广、互动强,线上直播和社交媒体已成为车企发布新品的首选。
据了解,一场高质量的线上发布会,预算可能只需车展参展费用的1/5。而抖音平台数据也显示,车企官方直播间单场观看量突破百万已成常态,远超车展单日客流。
当数字化渠道能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耗费巨资搭建的实体展台,正在变成昂贵的"线下广告牌",再叠加当前越发严峻的内卷局势以及价格战,“精打细算”的车企选择放弃车展也是情有可原。
而与缺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包管”参展的强势车企。从已经公布的展台布局图来看,长安、比亚迪、奇瑞等国产头部车企,不仅包揽了展馆的核心区域,还计划发布多款重磅新车。
比亚迪已经连续两年包下成都车展的9号馆,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五大品牌全阵容依次排开,并且还在场外设置了智能化街区,提供仰望U8浮水体验、云辇-Z体验、腾势易三方体验等互动专区。
奇瑞此次独享5号馆,携旗下奇瑞、星途、纵横、ICAR、捷途五大品牌集体亮相。其中,纵横作为捷途全新豪华电混越野产品序列,将在成都国际车展迎来首秀;而奇瑞旗下的威麟品牌也焕新回归,以“全球智能皮卡生态品牌”定位,瞄准西南地区消费核心市场,展现出争夺区域市场份额的决心。
长安则以10号馆为主秀场,携家族五大品牌——长安、长安马自达、长安启源、阿维塔、深蓝强势亮相,全面展示其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元布局。
此外,长城、鸿蒙智行、吉利、北汽的展台面积较往届也有显著扩容。长城汽车携旗下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皮卡、灵魂品牌矩阵,占据超4000平米核心展区;鸿蒙智行首度集齐“五界”,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品牌集体亮相;作为传承60余年的中国越野车源点,212首次独立参展。
这些车企为什么如此重视成都车展?
原因在于,在“缺席潮”中,车展的稀缺性凸显了出来。过去,车展人头攒动,品牌间“抢镜”激烈;如今,缺席品牌越多,观众和媒体的镜头资源越集中,顶级展台几乎就是全场焦点。
其次,成都车展虽是区域性,但由于成都及西部地区新能源渗透率高、用户消费能力强,再加上恰逢“金九银十”开局的关键节点,依旧是每年最重要的三大车展之一,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媒体的目光。选择成都车展发布新车,能瞬间登上热搜,辐射西部乃至全国市场。
在竞争产品稀少的当下,这种曝光几乎是“零成本”的杠杆——因为其他品牌缺席,资源自然向少数参展者倾斜。
无论是选择缺席,还是选择加码,其实都是基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最优解。
这场看似矛盾的参展博弈,实则暗合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缺席者不是败退,而是将资源投向更精准的数字化战场;坚守者并非守旧,而是深挖场景营销的剩余价值。
两种选择背后,是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生存智慧。
未来的车展或许也将分化为两极:一端是少数头部玩家的科技盛会,用硬核实力书写行业标准;另一端变成区域市场的体验嘉年华,让消费者在烟火气中感知汽车文化。
而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庸者,终将在转型浪潮中黯然退场——这不只是车展的结局,更是整个汽车产业优胜劣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