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威 通讯员 苏亚 何泓池 崔如坤 郓城报道
近日,走进山东郓城建星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焊花在流水线上不断飞溅,工人们正加紧赶制一批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集装箱平板半挂车。厂区空地上,一排排配色醒目的新车整装待发,即将启程前往中亚。
“这些车一路向西,穿越国境,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公司总经理陈剑说,“要让中国制造在当地立住脚,关键就四个字——好用耐用。”
闯关:把路况刻进车架里
为了这“好用耐用”四个字,建星的工程师团队多次深入中亚腹地,实地测量路况,与当地司机交流,了解作业习惯。“车架结构加强了,适应颠簸路段;配置更灵活了,应对不同货物需求……这些都是根据当地反馈一点点调出来、升上去的,功夫下到了,市场自然认。” 陈剑说。
这份“认”,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订单和效益。三年间完成12次技术迭代,建星专用车在中亚逐渐闯出了名堂。2024年,3000台挂着“郓城建星”标识的专用车驶入中亚各国,销售额达至1.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金额就突破了7000万元。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产能吃紧的现实喜悦。生产车间深处,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正在拔地而起。“这是我们的二期工程,八月份就能投产,到时产能翻番。”陈剑的底气来自源源不断的订单,而在多年前,这家企业和全县专用车制作企业一样,还只是给邻县做配套的小作坊。
突围:小城工厂的链条聚合
郓城专用车产业起步于2000年,最初依托杨庄集镇与全国挂车生产基地梁山县拳铺镇相邻的优势,多以中小型作坊形式承接零部件配套,“小、散、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如今,通过“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全县已聚集47家专用车及配套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研发到总装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涵盖半挂车、自卸车、集装箱运输车等900多种车型,年产能达10万辆,占据全国10%的市场份额。
产业链的“聚合力”体现在协同发展的每一环。面对钢材价格波动,当地企业通过产业链集中采购,平均降低原材料成本15%,既提升了议价能力,又让上下游企业共享降本红利。在李帆重工、新亚挂车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中小配套企业跟进发展,形成“龙头带集群”的梯次格局——目前年产值过亿元的专用车企业已有30家,产业链各环节在精准协同中迸发活力。
出海:新质生产力锻造竞争力
打开海外市场的背后,是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赋能。在郓城专用车产业链上,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金达挂车、畅达专用车等5家企业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建立技术协作关系,累计合作研发新产品57个、转化科技成果82项。这些创新成果直接体现在产品上:轻量化车架降低油耗、智能监控系统提升行驶安全……这些创新让“郓城造”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
智能制造的升级同样亮眼。新亚挂车、东旭挂车等“链主”企业引进35条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数智化焊接设备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近40%。去年以来,郓城专用车产业实施技改项目20余个,投资超10亿元,“机器换人”“数智赋能”让传统制造车间焕发新活力。
如今,郓城专用车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全年出口额将突破3亿元。从产业链的协同聚合,到出海市场的精准深耕,再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郓城专用车正以“山东好品”的姿态驶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