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敢于用百亿资金豪赌教育的企业家极为罕见。然而,76岁的曹德旺却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赠100亿人民币建设福耀科技大学。外界大多羡慕他的财富,但他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年轻人是否能突破技术壁垒,创造属于自己的芯片、理解属于自己的文化。他曾说:“造芯片的人不懂《论语》,懂《论语》的人却不能造芯片。”这句话看似有些“文艺”,却揭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许多年轻人只认金钱和美国的资本,却忽视了文化的根基。曹德旺的这句话,比任何空洞的营销口号更具警示意义,让人深思。
曹德旺的家规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如果谁不愿放弃美国绿卡,那么遗产就无法继承。这条规定在全球资本忙于移民避税的年代,犹如一记冷刀,直指心底。或许你会觉得过于严苛,但这正是曹德旺作为父亲的爱与作为企业家信仰的体现。即使他在中国企业家中可能是最“不怕被骂”的一位,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曾动摇。
在灾难面前,曹德旺的捐赠也总是最早行动的一位。1998年长江大洪水,他捐出了2000万;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捐出了1亿元;而2020年疫情爆发时,他是首个捐款1亿元的企业家,还协调海外工厂运回医疗物资。尽管这一路上遭遇了各种质疑,有人称他是在“作秀”,有人说他是“假慈善”,但他直言:“不捐才是最大的为富不仁。”许多人口口声声说着“爱国”,可实际上却紧紧捂住自己的钱包,曹德旺的这番话可谓是对这些虚伪言论的直接反击。
纪录片《美国工厂》播出后,曹德旺更是成为了批评的焦点。有人指责他对美国工人太过宽容,对中国工人却过于吝啬。他没有回避这些批评,反而大方承认管理上有不完美之处,但依旧坚定地说:“欢迎批评,但我不会停下。”如今,在这个社会,敢于认错并继续前行的人少之又少,而曹德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回到1983年,当时的曹德旺接手了一个即将破产的小玻璃厂,几乎没有人敢接手,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那时,国内的汽车玻璃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得让人无法承受。曹德旺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投身研发,一年内成功让工厂扭亏为盈。1995年,当大家纷纷投机炒股时,他却将所有资金投入到汽车玻璃生产线的建设上。许多朋友笑他傻,但曹德旺却淡然一笑:“制造业就像种树,不能因风雨而拔根移植。”这句话简洁有力,胜过了许多金融专家的长篇大论。
如今,福耀玻璃占据了全球汽车玻璃市场25%的份额,奔驰、宝马、特斯拉等大品牌都是其客户。曾经,中国的玻璃技术受制于人,而如今,中国的玻璃制造业已经站在了全球的前沿。
曹德旺出生在1946年的上海,生于富贵之家,本该享受着优渥的生活。然而,战火无情,家境在一夜之间崩塌,全家迁回福建老家,从天堂跌入地狱。九岁之前,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苦的农活,双手粗糙得满是老茧。曹德旺不爱读书,还曾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撒尿在教导主任鞋上”的恶作剧。他辍学后做过卖水果、拉板车等最辛苦的工作,所谓“富二代”,在命运面前,曹德旺更像是一个不怕吃苦、不惧挑战的“野孩子”。正是这种不屈不挠、不怕脏累的底色,成就了他后来的辉煌,也让他敢于与世界玻璃巨头硬碰硬。
曹德旺的孩子们都去了美国留学,但有些人偷偷改了国籍。得知此事后,曹德旺勃然大怒:“改国籍可以,但遗产一分钱也别想拿!”这条家规让不少人觉得太过极端,但在曹德旺眼里,这是底线。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但他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文化。他并不害怕孩子们吃苦、在美国闯荡,他所担心的是他们与祖国的情感纽带断裂。
事实上,曹德旺的做法并非孤例。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坚守培养技术工人,在泡沫经济中逆势投资教育,被批评为愚蠢,但最终却成就了松下帝国。印度的塔塔集团在金融危机期间拒绝裁员,宁可亏损,也要保住员工的饭碗,赢得了最忠诚的员工。甚至在德国,一些家族企业宁可几十年坚持在一个细分行业,也不愿意将企业卖给资本巨头,因为他们相信“家族名誉”比钱更有价值。
真正的强者,往往都有一些“傻气”。他们不看重金钱,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曹德旺曾说:“我活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让国家更强大。”这句话看似有些老派情怀,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不是空洞的口号。他把个人财产的60%捐赠出去,用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半隐退之后,他将福耀的权力交给了儿子曹晖,自己则默默地为国家的未来铺路。他并不担心孩子能否超越自己,而是更关心的是国家未来的接力人会是谁。最终,他不是守财奴,而是守火种的人。
有人说曹德旺狠,但他的“狠”并不是对外界的冷酷,而是对自己和亲人极高的要求。在这个每个人都追逐财富、寻求快速成功的时代,他用玻璃改变了世界;在资本移民的潮流中,他坚守着文化根基;在慈善和捐赠的质疑声中,他用百亿捐款向世界宣告:财富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责任。曹德旺不仅创造了玻璃帝国,更打造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担当与责任。
下一篇:隐形车衣的好处和坏处具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