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作为传统车企向智能新能源转型的代表,2025年中期业绩和销量引人关注。从销售端看,上半年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持续提升。尤其银河品牌强劲发力,带动吉利在主流新能源市场站稳阵脚。不过,隐忧同样存在:极氪今年定下32万台的高目标,但前4个月仅完成5.5万台,进度不到18%。同样严重的是财务压力,极氪自2021年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2024年净亏近58亿元,现金储备只有90亿元,新能源转型上的巨额投入没法避免侵蚀短期利润。
可以说,吉利没有彷徨。
虽然一边是技术和销量的长远布局,另一边是短期盈利和资本市场预期的压力。李书福在台州宣言中的讲话,其实忧患意识超前。当下汽车产业“产能过剩与竞争白热化并存”,唯有聚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能突围。极氪从美股退市回归港股,正体现出吉利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本关系的重新考量:暂时放下追逐高估值的追求,回到内生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基本盘。
在汽车华尔街看来,这背后折射的是吉利管理层对公司运行长期逻辑和现实挑战的清醒认识。吉利欲用企业韧性来换时间,以完成一场系统性的自我变革。
要理解吉利的长期逻辑,不妨挑几个主要竞品的路径做个对比。
从全球看,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赛道上的玩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巨头转型派(如吉利、BBA等)、互联网/科技跨界派(如小米、百度、华为)、新造车势力派(如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各路打法不同,各有优劣。
首先看大网红理想汽车。
它的路线独一无二。聚焦增程式电动这一针对中国国情不同于传统车企嗤之以鼻的另辟蹊径,聚焦家庭出行这一细分人群。凭借独特产品定位和大空间,互联网高话题性,理想在2023-2025连续推出L7、L8、L9等畅销车型,销量一路高歌,在中国30万以上SUV市场一度超越BBA。理想的优势在于明确的市场洞察和针对性产品力,并通过高端定价获得了可观利润。然而,理想在AI和智驾上左右横跳,摇摆不定。自研大模型虽然近期被调整为战略首位,但是自研讲到底需要算料和用户规模构筑底部支撑。
与之相比,吉利更系统全面:既有销量规模,也要技术护城河。吉利拥有更广大的产品线和价格覆盖,从十万级到百万级都有布局,这赋予其销量规模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摊薄、品牌分散的风险。因此吉利近年痛下决心整合品牌,就是为了解决“大而不强”的相对弊端,向理想那样的“单点极致”力出一孔靠拢。同时,吉利加大技术长线投入,它坚信AI时代技术先行者将享有指数级回报。因此在算力中心、大模型、操作系统等底层领域大手笔投入,从长远看这将使吉利在关键技术上更具主动权。
其次看小米汽车。
小米作为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其路径几乎却是吉利的镜像级复制。当然,吉利是传统车企向科技公司转型,而小米是科技公司向汽车制造延伸。小米的优势在于软件研发和生态链。它拥有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基础和IoT生态,如果能顺利将这些资源导入汽车,其车辆将天生具备独特的生态体验(例如与手机无缝互联、与智能家居联动等)。然而,在这点上,吉利已先行一步:通过收购魅族,吉利已经将手机业务纳入麾下,并早就着手构建手机-车机融合的跨端生态,从而进行Flyme Auto和车规计算平台结合方面的探索,使得吉利汽车未来能够像小米汽车一样,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中心节点。
而吉利的一点劣势在于,手机等领域并非其擅长行业,目前星纪魅族的市场影响力有限,如何实现1+1>2仍需时间检验。相比之下,小米有成熟的手机品牌和MIUI系统,进军车机有天然优势。但小米的挑战是“重资产+零经验”的制造考验。造车不同于做手机,供应链与品控复杂许多。吉利在制造、供应链上的多年积累是宝贵财富,其曹操出行、欧洲工厂(路特斯、宝腾、极星)等版图也提供了规模经济。
而小米需要从零学习造车,经受产线爬坡和品质把控的阵痛。再看特斯拉,毫无疑问全球电动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引领者。特斯拉奉行的是“极简垂直整合”策略:车型精简,但把产业链各环节尽可能抓在自己手里,从电池材料到自动驾驶芯片,都在自建或深度定制。马斯克更是在AI领域押注极大,斥巨资开发FSD自动驾驶系统和Dojo超算,甚至涉足人形机器人研发,试图将车企转变为更广义的机器人公司。
这与李书福提出的愿景不谋而合——吉利未来也想成为最大的机器人公司。不同在于,吉利的路径是通过投资收购建立横跨多个行业的生态,并在融合中寻求协同。一对比,特斯拉则更“纵向到底”,凭一己之力打通技术闭环。吉利的优势是可以借力外部成熟技术快速跟进(比如与高通、英伟达合作芯片,与百度、腾讯合作部分软件服务等),避免走像特斯拉那样极端一赌。但劣势是生态中各部分整合难度高,管理半径长,容易导致效率损失。特斯拉凭借极致的组织效率和产品聚焦,始终保持较高利润率和技术领先性,这是吉利需要仰望和追赶的目标。
最后看传统豪华车企BBA,这几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转型相对缓慢但底蕴深厚。它们的路径是“品牌护城河+联盟合作”:利用多年积累的品牌号召力保证基本盘,同时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来补齐软件短板。例如奔驰与英伟达合作开发MB.OS系统和自动驾驶,宝马与Mobileye、高通深度绑定。这些举措表明BBA认识到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性,但受制于组织惯性和包袱,行动远没有新势力快。
吉利在国内市场与BBA的竞争已初见端倪——在燃油时代不可想象的高端市场,如今吉利正步步紧逼。相较而言,BBA的挑战在于,它们缺乏互联网基因和数据积累,对AI的理解和应用不及中国本土车企笃定与落地应用拓展。吉利更贴近国内互联网生态,敢于采用开源大模型和本土高科技成果,这是其对抗BBA的独特优势。此外吉利在新能源领域产品布局更丰富,比如奔驰EQ系列,BMWi系列车型并不多,而吉利却有极氪、领克、银河多条战线并进。
当然,BBA毕竟底盘扎实、全球市场广阔,吉利在品牌定位、海外市场拓展上仍远远落后于BBA。综合来看,吉利走的是一条非典型但极具张力的路径:即融合传统车企的制造规模优势和科技公司的创新速度,力图双擎突破。这一点上,比亚迪也与其类似。既造电池芯片等硬件,也开发系统软件,并逐步完备手机、储能等周边业务。不过比亚迪在AI软件方面的发力尚不如吉利高调全面,更多专注垂直整合硬件制造上。因此,吉利更像一个“混血选手”,集众家之长。
可是,面对各路对手,吉利的布局不错,执行力也强;但对手也一样可以像素级复制。讲到底,还是要看吉利汽车自身最为基础的体系优势和咬牙不怕卷下去的企业韧性如何。
首先,规模和体系优势:
作为中国头部汽车集团,吉利多年积累的体系能力依然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2024年吉利汽车销量超过140万辆,在自主品牌中稳居前列。其中既包括燃油车型也包括新能源车型。庞大的销量为其转型提供了资金流和抗风险缓冲。更重要的是,吉利在供应链、生产制造上的深度,使其在推进新技术量产时更得心应手。例如,引入新硬件或新工艺时,吉利现有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快速协同响应。而造车新势力往往需要从零搭建供应链关系。体系优势还意味着吉利有能力同时运作多个项目,这在并行开发AI座舱、芯片、车型平台时非常关键。这是吉利发狠心All in AI,却不至于失控的保险垫子。
其次,生态协同优势:
吉利通过战略投资和合作,布局了汽车相关各个科技赛道。卫星通信领域有时空道宇的“未来出行星座”提供高精度定位和车联网支持;芯片领域有芯擎科技、地平线等伙伴供给自研或定制芯片;操作系统上有亿咖通的基础软件和星纪魅族的Flyme Auto;算法上有阶跃星辰、千里科技提供大模型和智驾方案。这套“地面-云端-太空”三维生态覆盖,不仅支撑了当前吉利汽车的智能升级,也在为车路协同、智慧城市等未来场景铺路。
相比之下,大多数车企无法也无意涉足如此多关联产业。吉利这种生态化反思维,固然短期内投入巨大,且有些看起来作用并不明显。但长远看,一旦各板块形成合力,其带来的协同价值将远超单车销售本身。这种跨界融合能力也是吉利战略韧性的来源。即使退一步说,当单一市场出现问题时,生态中其他部分也可以顶上,给予支持。
第三,政策与本土优势:
作为中国民营车企的翘楚,吉利的发展得到了一定政策支持与引导。无论是发射低轨卫星还是参与国家智能网联试点,吉利的本土联纵优势,国际巨头和跨界新势力的意识与意愿以及合作成本,都相较不足。同时,中国市场本身互联网和AI产业非常活跃,大模型创业公司层出不穷。吉利能与本土最顶尖的AI团队合作(印奇、姜大昕等皆是国内AI圈领军人物),共享最新技术红利。中国广阔的道路场景和充沛的数据、人才资源,是吉利锻造AI能力的沃土。这也是一种“底层结构性”优势。
第四,组织变革意志:
企业的战略韧性,离不开管理层敢于自我革新的决心。李书福董事长和管理层在这点上展现出相当的魄力。推行“一个吉利”战略后,将资源重新集中。管理层阵容也相应调整,形成高效扁平的新架构。这种主动变阵和自我优化,使得吉利在内部运行机制上更加顺畅,减少推行新战略时的掣肘。正因如此,吉利才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品牌整合、技术架构调整并快速投入市场竞争。可以说,这种内部协调效率,是战略韧性的直接体现。
最后,品牌多元防御:
站在整个集团角度,多品牌矩阵亦是一种风险对冲手段。吉利现在拥有极氪(豪华科技)、领克(全球高端新能源)、银河/中国星(主流大众)等清晰分工的品牌组合。各品牌在细分市场各有侧重,覆盖不同消费层级,减少单一市场波动对集团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即使极氪销量遇到挑战,但同期吉利中低端车型如帝豪L雷神、星瑞等依然坚挺,顶了上来。长远看,如果未来即使某些品牌定位不再契合市场,吉利还是有灵活调整空间,不会像单一品牌公司那样背水一战。吉利当前的组合拳,使其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具备一定的“抗打击”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韧性表现形式。
当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不代表高枕无忧。吉利要实现长期逻辑的正确,现实挑战也是要沉着应战。
盈利压力上:吉利需要在高强度投入和成本控制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短期看,为了研发AI技术和抢占市场,吉利选择了承受利润下滑甚至部分亏损的代价,极氪就是明证。资本市场和股东终究需要盈利预期。因此,如何在保证战略投入的同时改善财务表现,吉利管理层需要精准拿捏。多提一句,领氪合并其实也是等来一个不错的时机。2025下半年,行业价格战有趋缓迹象,领氪迎来一个相对舒适整理时间。
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上:纵然自家AI参数性能爆表,但不代表用户就一定会买账。吉利全域AI战略,最后还是要由消费者投票认可。过去一年行业已有前车之鉴:极氪001因频繁OTA升级带来老车主不满维权,导致口碑受损。如何让技术进步与用户权益平衡,是AI快速迭代时期的新难题。吉利必须加强与用户的沟通,避免为争抢“首发”而忽视用户感受。尤其是自动驾驶和座舱AI,稍有体验不佳就可能引发社交媒体放大负面。
可以预见,未来伴随吉利车型智能化提升,软件服务和用户运营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唯有用良好体验赢得口碑,才能真正兑现AI技术的商业价值。
再浅说两点,一是核心人才和文化: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人才的关键性比以往更甚。吉利在“挖人”这一块,一直以来都是目光精准。但是,科技创新需要宽松试错的文化环境,而车企传统上讲究流程严谨和质量可靠,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吉利如何一方面要确保整车开发的严谨性,一方面又要营造类似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氛围,鼓励内部创业和跨部门协同,并且确保沈子瑜、印奇、姜大昕等这些领军人物如何与吉利体系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吉利AI战略的成败。
另外,吉利虽然在国内市场积极变革,但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仍然有限。此前通过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建立了一定海外基础,但自主品牌出海仍面临品牌认可、法规标准等挑战。尤其,全域AI优势怎么第一时间能够在海外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力打造,输出以智能化为卖点的车型,塑造“科技吉利”全球形象,这也会最终决定吉利汽车的想象力天花板在哪儿。
战略韧性与未来展望
总结来看,吉利如今投入巨资搞AI、大模型,真的能在销量和利润上得到回报吗?抑或这只是又一次营销博概念?本文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盘点。从吉利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科技转型的一个范本:不因循守旧,而是主动求变;也没有像一些造车新势力那样孤注一掷,而是张弛有度,强调系统性协同。未来2-3年,将见证吉利全域AI布局的成果逐步显现:也是极氪能否在30万以上高端市场站稳将成为关键考验;银河品牌能否持续热销、打开出口市场也是一大看点;吉利的手机、卫星等旁支业务能否反哺主业、形成独特卖点亦值得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竞争对手们不会停下脚步——理想在冲击年销八十万的新目标,小鹏牵手大众谋求新生,华为模式的问界、小米汽车等科技派虎视眈眈,特斯拉更是在价格和技术上双重压制。吉利唯有继续发挥自身体系完备、战略清晰的优势,快速执行迭代,不断推出经得起用户和市场检验的好产品,方能在这场群雄逐鹿中立于不败。在风云变幻的汽车智能化时代,吉利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同于硅谷和“新势力”的故事:它不是凭空造梦,而是扎根传统工业又不断焕新求变。这种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战略,让我们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韧劲和未来多了一分信心。
正如李书福所说,“我们将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持续引导AI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这家非典型科技车企的长跑,才刚刚开始,而时间将证明其韧性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