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白宇航 谢和洋 实习生李柏熙 实习生宿悦琪
上一期,我们谈了谈苏超榜首两位“南哥”的造车悲剧,这一期,我们把目光投向“苏超”一球没进,稳坐垫底的常州。它已经换了好几个名字了。从吊州队、巾州队到0州队。
但要提起造车,常州可就不是0州了。 与“南哥”们相比,常州造车就不算早了,却总能精准挑到宝。这样看,常州反倒更像一个“幸运”的风投机构,选中了成立初期的理想和低谷期的比亚迪,可以称得上是合肥之外,又一投资大佬的存在了。
2016年,常州市政府选择自己出资7.8亿元参投理想汽车,这在当时十分少见。2020年,合肥才投资蔚来。
这在当时需要眼光和定力。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泡沫已经出现,一边是跨界造车热,一边又是“骗补案”下的淘汰赛加速,没有人能笃定押中的是活到最后的玩家。
常州选中的理想,那时候还叫“车和家”,没有自己的量产车,可以说叫“概念公司”都不为过。但常州不仅出资7.8亿元参投理想汽车的融资,还给理想提供了土地、厂房、金融贷款,可以说是相当支持了。
到2019年,常州又绑定了比亚迪。2019年是比亚迪的低谷期,销量规模远不比不上今天,那一年, 比亚迪的净利润只有16亿元。
当年4月,比亚迪与常州市政府就签署了战略协议,计划在常州高新区投资100亿元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去年,比亚迪的常州基地全年产量已经达到了28.7 万辆,产值突破 410 亿元,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而今年,理想纯电车型的生产也绑定着常州。今年2月,理想汽车宣布,它们的纯电整车工厂将落地常州。第一款纯电SUV理想i8也将在常州工厂正式量产。
如果常州的成功仅被归结于幸运,可能过于偏颇。回过头来看,其实在主机厂入驻之前,常州早已有配套的汽车产业链集聚 。
其实常州新能源产业入局的起点是动力电池,早在2011年,常州就引进了波士顿电池,2015年到2016年前后,常州又投资引进宁德时代、中创新航,靠动力电池打下了基础。
目前,常州采用的是整车和动力电池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这两个产业也在互相促进。比如目前理想汽车的144家一级供应商中,常州本地就有32家,理想L系列近地化水平接近60%。
去年,理想已经完成“江苏理想”独立法人实体注册。可以说,理想几乎算是常州名副其实的“土特产”了。
现在,常州正直奔江苏新能源一哥的位置。去年,常州市的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接近80万辆,一个地级市就扛起了江苏省六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其他地方政府想要复刻常州的成功,远非如此简单。常州市政府的成功并非偶然,前瞻性投资眼光、精准的产业投资逻辑、生态构建能力和持续的制度创新缺一不可。
出镜记者、文案改编:焦文娟
原作者:焦文娟
拍摄:张宁(实习生)
视频制作:白宇航 谢和洋 李柏熙(实习生) 宿悦琪(实习生)
海报制作:陈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