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往依靠人口优势的一些行业已经渐渐显出颓势,比如钢琴。
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国内仅有的两家钢琴上市公司业绩相当惨淡:海伦钢琴净亏损968.48万元,同比下滑154.56%,珠江钢琴亏损达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
曾经火爆一时的钢琴热,似乎开始加速降温,在 "加分政策 + 身份象征" 驱动的非理性繁荣下,巅峰期的中国,曾有超过 4000 万的琴童,而这个数字占全球 80%。
但 随着2025 年艺考报名人数首次跌破 100 万,音乐表演专业被列为 "红牌专业"后,钢琴这种过度依赖外部刺激的商业模式,在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下必然崩盘。
从就业端的数据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目前音乐专业毕业生仅 15% 进入专业乐团,60% 成为培训机构教师,但 2025 年教培行业薪酬普遍下降 30%-50%,导致从业者转行潮。例如,某五线城市钢琴教师从月入 1.2 万元降至 4000 元,被迫转行保险销售。
2024 年中国钢琴年销量断崖式下跌至 19 万台,较高峰期腰斩。核心原因包括:
政策冲击:"双减" 政策虽未直接限制艺术培训,但课后托管班压缩了学生课余时间,导致艺术培训时长减少约 30%。例如,某县城琴行因学生放学后需参加托管班,周末课程报名人数下降 40%。
教育功利性消退:2018 年全国取消艺术考级加分后,家长投资意愿骤降。以北京为例,钢琴培训课时费从 2019 年的 700 元 / 节降至 2024 年的 400 元 / 节,降幅达 42.8%。
消费降级:经济下行压力下,家庭非刚性支出收缩。原价 5 万元的钢琴,2024 年二手市场仅售 5000 元仍无人问津。
可见,未来钢琴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
短期(1-3 年):行业将经历深度整合,预计 30% 的中小琴行和乐器企业退出市场,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跨界合作巩固地位。
中期(3-5 年):线上教育渗透率有望突破 30%,智能乐器与 AI 教学深度融合,形成 "硬件 + 内容 + 服务" 的新生态。
长期(5 年以上):艺术教育回归兴趣本质,个性化、场景化课程成为主流,政策推动下艺术素养可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催生新的市场空间。
即便钢琴行业从应试导向向素质回归,但和以前的繁荣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传统考级培训萎缩,但兴趣导向课程兴起。例如,老年钢琴班和成人流行音乐培训为新增长点,但客单价较低,难以支撑机构盈利。
钢琴行业的危机本质,是传统商业模式与新时代需求的错配。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和生态协同,才能在 "后钢琴热" 时代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学琴不再是功利性考级,而是生活方式表达(如露营钢琴会、元宇宙音乐会),行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中警示的:市场的疯狂终将回归理性,而理性的光芒往往在变革中绽放。(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