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还没有跑顺,一家新公司跳出来说:我们要卖L4级别的私人自动驾驶汽车了。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Tensor,它在声明中是这样说的:“Tensor Robocar 是首款量产、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汽车,其设计理念是大规模私人拥有。”2026年将面向欧美中东市场开卖。
简言之就一句话:Robotaxi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搞起来太累了,Tensor想把车先卖给有钱人。
1.AutoX的“马甲”?一个隐蔽的大动作
比马斯克的动作都要快,Tensor到底是什么来头?Tensor在官网说自己是一家“AI代理公司”,总部位于加州圣何塞,并在新加坡和迪拜设有办公室。
很多媒体都仔细扒了这家公司的背景,其中,《福布斯》明确指出:Tensor与中国公司AutoX直接隶属关系。
自动驾驶圈子的人都知道,AutoX的中文名叫安途智行,是由前普林斯顿教授肖建雄在2016年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A轮融资由东风汽车作为领投方,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跟投。
也许是中国市场Robotaxi 的苦战太难打,2024年下半年,AutoX就开始“销声匿迹”了——AutoX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均已剥离,业务完全停止运营,所有办公室关闭。
也是在2024年下半年,肖健雄在公开场合透露了自己想卖自动驾驶车辆的心。他表示:目前没办法把无人车当做私家车卖给任何人,唯一能变现的就是拿你手上的车去载客收点费用。这是被法律框架限定的必然的结果。其实无人驾驶可以有很多别的应用,比方说不想开车但有出行需要的人。只有让无人驾驶这些车能够真正的上牌,真正的上牌那就可以进行交易,那我们将极大的解锁这个市场的潜力。
如果Tensor与AutoX隶属关系属实,那么AutoX关停中国业务就事出有因了。
毕竟,“中资自动驾驶系统”+“美国市场个人拥有”=敏感组合。于是AutoX美国团队换了新马甲Tensor,打出了新的品牌定位:“隐私、安全、自主权”。但是,真有人会买单吗?
2.消费级L4,真的靠谱吗?
Tensor Robocar 的外观有点像Waymo 捷豹 I-Pace和 特斯拉 Model Y的混合体,拥有时尚的未来主义轮廓和银色外观,并配备了迄今为止,自动驾驶车辆上数量最多的传感器。
它身上堆满了超过 100 个传感器,包括 37 个摄像头、5 个激光雷达、11 个雷达、22 个麦克风、10 个演讲传感器,以及用于警报安全和多态模交互的各种 AI 模型。NVIDIA 为其提供 8000 TOPs的计算芯片。
传感器上还安装了小型雨刷和喷嘴,用于清除摄像头上的灰尘或水分。最重要的传感器甚至配备了保护罩,以便在车辆停放时保护它们。
如果这是一个玩具,极客们会爱死它。但问题是——这不是玩具,这是一款量产车。这就带来了几个问题:
L4自动驾驶意味着在特定区域/场景下可以完全脱离人类占领。如果卖给个人,意味着厂商或者承担更高的责任,或者用户必须承担自己“出事”的所有后果。没有Robotaxi那样的集中运维系统,没有“后台占领”,这怎么保证安全?
目前Tensor明确表示,该车“将在非雪地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实现自动驾驶,其他路段则需要手动驾驶。用户需要明确自己能否放手,而不是像FSD那样“以为可以”。这是否会期待“全场景自由出行”的用户产生落差?
文章没有公布售价,但已明确这款车的价格“将高于现有的豪华电动车,如 Lucid Air”。换句话说,谁会买一辆含着 AI 噱头诞生,售价可能超过 100 万元人民币,但并不能在全场景实现自动驾驶的车?
尤其是在Robotaxi正在日益普及、叫车更便捷的时代,私人拥有的“半个自动驾驶车”,听起来很容易变成高价智商税。
3.是在卖AI而不是卖车?
为了把这辆车卖出去,Tensor 的营销口吻完全不是传统车厂的路子。他们讲的是 AGI 代理、具身智能体、“可听懂你指令的 AI 身体”,强调隐私、自由、全自主——简直是 OpenAI + 特斯拉 + GPT 合体。
这其实是一次典型的“语境迁移”操作:自动驾驶已经被Robotaxi们卷烂了,新的创业公司只能另辟蹊径,从AGI热潮里寻找新的叙事土壤。
这不是一辆汽车,而是你身旁的AI伙伴,Tensor几乎在尝试制造一种新的汽车产品类别:“你说走,它就走;你想静,它就静”。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就很骨感。毕竟,多有公司都曾计划销售私人自动驾驶汽车,但目前尚无一家实现这一目标,包括特斯拉和通用汽车。任何公司在迈出下一步之前,仍需解决一系列成本和责任问题。
想象力拉满,现实感待补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Tensor要做的事:它在自动驾驶发展瓶颈期,走出了一条不同的想象路径,尝试定义“面向个人的Robocar”这一新物种,抢先构建消费级的L4叙述,这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
但从技术成熟度、法规挑战、用户实际需求,到定价策略和售后能力,Tensor 目前都还像一个“技术过剩但产品未完成”的 PPT 故事。
自动驾驶从出租车变成私家车,不仅仅是“传感器数量+宣传语”的引人注目,而是一次社会系统与边界技术的真正碰撞。
2026年,这一批车会不会真正交付,到底能出多少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