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如悬崖跳水般,从两年前每吨近60万元的神话,断崖式坠入如今的区区十万区段。这场无声的雪崩,已触发整个汽车产业地动山摇的价格巨震!
别心存侥幸,这绝非仅限于新能源车的独角戏,传统燃油车一样被卷入漩涡中心。
暴雪首先降临电车营地。 碳酸锂成本暴跌直接将占整车成本超过六成的电池组件击穿!从源头制造环节开始的价格松动层层传导,终端电车的降价空间豁然洞开。对无数“卡在盈亏线上挣扎”的电动车企而言,降价求生几乎是唯一选择——不跟进就意味着被市场无情驱逐。
然而油车同样无法置身事外。 新能源车的集体跳水猛烈压榨着其生存空间。当续航扎实、成本骤降的混动/纯电车型与同级油车几乎无价差甚至更具价格冲击力时,燃油车的“贵价壁垒”被粉碎了。曾经“靠降价吊命”的燃油品牌,这次必须更加凶狠地割肉抢份额——这无异于在伤口上再次捅刀,进一步透支其残存的利润根基。
这轮价格雪崩暴露出一个冰冷现实:比起电动阵营,部分油车品牌可能先撑不住这轮洗礼。 缺乏自身电池议价能力的传统厂商就像被冻僵的巨兽,反应迟缓;而被销量规模与创新节奏双重压榨的部分油企,其财务耐受性甚至比部分“亏得起”的新势力更脆弱——这场雪拼的是谁的库存清得快、谁的技术底牌硬、谁的资金粮草厚。
无论油车阵营还是电车兵团,都已听见寒冬里“价格战”的号角在旷野回响。这不仅仅是一张技术路线优劣的考卷,更是车市生存极限的残酷摸底。
眼下,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买方机遇。当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重构整条价值链,每一次出手选择,都可能成为车市格局生变的微澜。而车企们——无论是大象转身的巨头,还是轻装上阵的新锐——都需在雪崩后的寂静中找准方向:降价只是起点,如何活下去并最终在雪融时节率先迎来春天,才是真正的生存战。
价格开闸泄洪时,最先被冲走的往往不是领跑者,而是旧时代未能筑牢护城河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