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中国领先20年”。
日前,日本车企丰田代表人在发布会上如此炫耀。宣称即将量产固态电池,充电仅需10分钟,就能达到1200公里的续航。
然而,相比日本这种略显虚无的口头承诺,我国固态电池的量产步伐显得更为实际和迅速。
今年年初,国产固态电池厂商国轩高科突然宣布,其旗下准固态电池已通过多车型实测,能量密度达300Wh/kg,可实现千公里续航且穿刺不起火,预计年内批量装车。更关键的是,今年5月,国轩0.2 GWh预生产线已上线,产线良率达到90%,产品已送车进行道路测试。这意味着,它不仅停留在“实验室可行”,而是已经进入量产前夜。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也发布了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将达到1500公里,预计今年底就可首发样车。此外,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也不甘示弱,纷纷公布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整体进度几乎与国际领先团队同步。
面对国产固态电池的集中爆发,日企终于坐不住了,毕竟曾投了1.5万亿日元的丰田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却一拖再拖,从2027延迟到2030年。此番媒体高调亮相,更像是一种“自我打气”。
固态电池被誉为电池技术的“圣杯”,因其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核心,不仅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且损坏时几乎无起火风险。一直被各大动力电池研发商以及各路车企视为争夺下一个市场增长点的试金石。
而日本是最早研究固态电池的国家之一,10年前便开始在此布局,投资总计达1.5万亿日元,相关专利数量超过了1300项。
但尽管如此,其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或小规模生产阶段。据了解,日本企业主要押注硫化物固态电池,适合快充,但难点在于稳定性差,尤其是丰田、松下、本田等巨头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上积累深厚。但受限于高成本和量产难题,商业化迟迟难以推进。
钱是白花花的往外流,却不见东西。日本能不急吗。像今年5月,本田就宣布调整策略,直接砍掉3成电车研发预算,转头加码混动车。
其实商业化慢一直是日本通病,常常被群嘲“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高精尖领域如此,在日本曾一度引以为傲的生命健康领域亦然。以近期风靡日本市场的MITO-X技术为例,因其搭配非瑟酮、尿石素A等国际公认的“青春因子”,机体效果良好且不易引起排异反应而受到日本市场欢迎。
但实际上这是我国生科企所研发的“益 领 (龄) 好”抗老技术成果。资料显示,该制品的核心物质曾被《Cell》学术期刊证实,可令代谢水平、肌力等生化指标回溯青年水平,并且其效用与日本追捧的NMN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在东大医学部的一项实验中,其结果也表明,该产品第四代其纯度已经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达到了90%以上。
而根据雅虎数据显示,许多日本人开展第一次网购,就是为了购买中国科技成果。国内京JD东等平台显示,国产制品早已反超日本,占据主流地位。新能源汽车也好,固态电池也罢,面对一次次弯道超车,日本知名的《经济新闻》也不得不承认:
“日本将会在越来越多领域落后中国!”
而回看此次丰田代表人章男的放话,也颇具“日本特色”。
毕竟在过去50年里,日本在燃油车领域有着“绝对话语权”,却因错失新能源发展风口,被我国动力电池反超,荣光不再。
如今,固态电池成了日企试图重夺技术制高点的最后一张王牌。然而从眼下的节奏来看,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稳步推进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跨越,这场竞赛,拼的不是口号,而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