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造车新势力岌岌可危。
最近,有关极星汽车或将退出国内市场的传闻再起。
这已经不是极星汽车第一次被爆出类似的传闻。极星汽车是吉利控股和沃尔沃联合打造的电动豪华汽车品牌,曾对标特斯拉,但极星汽车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
最新数据显示,极星汽车月销量已经跌至个位数,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甚至不到70辆。
在入华之初,极星汽车一度非常高调,不仅对标特斯拉,还放出了“在极星,天空才是极限”的豪言壮语。
但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已经资不抵债。此前极星汽车获得的2亿美元注资,也难解根本问题。
在极星汽车的主要股东中,沃尔沃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提供资金支持,而面对市场竞争强调资源整合的吉利,是否愿意大手笔输血救援,也是一个未知数。
曾经对标特斯拉,如今月销量却只有6辆,极星汽车做错了什么?
极星汽车退出国内市场的传闻,最早自去年年底就开始流传。
当时极星汽车内部人士曾多次否认,表示将继续在国内销售。在最新一次回应中,极星汽车内部人士还称销售模式正在转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完成调整。
但内部人士的表态,并没有打消市场对极星汽车的质疑。
就在极越汽车爆雷之后,有关“谁是下一个极越”的猜测,答案总是绕不开极星。
这一猜测也并非没有根据。销量崩盘、体系瘫痪、管理混乱、售后停摆,这些说的都是极星汽车。
对汽车新势力来说,最重要的标准仍然是销量,而如今极星汽车的销量,已经比极越汽车爆雷前还要低。
今年6月,极星汽车销量跌至个位数,仅为6辆;而在3月份,这个数字甚至只有1辆,截至今年上半年,整个极星汽车的销量还不到70辆。
作为对比,极越汽车爆雷之前,单月销量至少还能够维持在1000至3000辆左右,而放眼整个行业,当造车新势力已经把生存线提高到月交付2万辆的时候,极星汽车当前的销量,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当销量高度不景气的时候,对极星汽车来说,能做的只能不断收缩战线。
根据媒体的报道,极星汽车在国内的销售运营主体极星科技在春节后就开始人员优化,涉及销售、运营等员工,高层和人事也在3月份开始退场,极星汽车在国内的本土研发配套也开始陷入停滞。
当品牌战线开始收缩的时候,售后自然也会面临挑战。
多位极星老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反馈极星汽车售后体验不佳,问题包括4S店无人接待,且车辆没有经过检修便被送回等等。
与此同时,质量问题也成了压垮极星汽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对标特斯拉的极星汽车,在质量问题上,存在着多种问题。2020年以来,极星汽车就因高压电供应、制动软件缺陷、单踏板模式隐患等问题多次召回,海外市场也因倒车影像故障等遭到调查,安全口碑进一步下滑。
极星汽车走到今天,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公开资料显示,极星汽车成立于2017年,最初是由欧洲团队负责研发和设计,并在国内生产。
为了支持该品牌,沃尔沃在这一子品牌上前后投入超过10亿美元,但效果却并不好,去年2月份,沃尔沃宣布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减持至18%,并表明后续将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在沃尔沃减持之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瑞典控股成为极星汽车的第二大股东。今年6月份,吉利控股集团的重要投资方还向极星汽车注资2亿美元,该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
但2亿美元的注资,仍然救不了极星汽车。
从成立之初,欧洲研发设计,国内生产的路线,可能就已经注定了极星汽车今天在国内的“水土不服”。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40.54亿美元,负债合计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极星汽车已经资不抵债。
2020年至2024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则是350多亿,其中2024年单年极星汽车净亏损就达到了20亿美元。
一年亏损上百亿,极星汽车走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
亏损加剧,在股市极星汽车也不被看好。目前,极星汽车总市值仅剩23亿美元,已不足2022年6月上市时的十分之一,去年极星汽车股价更是跌破1美元,退市风险也迫在眉睫。
回顾极星汽车的发展历史,国内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固然是一重要原因,但根本上,极星汽车自身的管理混乱和定位不清,也是很大的问题。
成立以来,极星汽车一共对外发售过四款车型,从这四款车型来看,极星汽车在超豪华和大众市场之间反复横跳,完全没有定位。
其中,定位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桥跑的收款车型极星1,售价高达145万元,全球每年限定500辆,两年后发布的第二款车型极星2,起售价却直接降至29.98万元,转向主流市场中坚地带。
从极星1售价145万,再到极星2售价30万元,差距如此之大,直接背刺了购买极星1的老车主。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到了2022年,发布的极星3,极星汽车又再次以接近70万元的起售价回到了超豪华领域;2023年发布的极星4,又回到了30万元级别。
如此反差感拉满的剧本,很难想象是出现在一家汽车品牌产品发布上。
除了已经发布的四款车型,在预告中的极星5和极星6,则对标了保时捷Panamera和911,后者概念车预售价高达168万元。
从产品命名和定位来看,完全看不出极星汽车到底是如何为自家产品定位的。
横跨两端,对任何一家汽车品牌而言都绝非易事,更何况还是知名度并不高的造车新势力。
除了定位模糊之外,极星汽车自身的产品力也存在严重短板。当国内造车新势力已经在自研电动架构的时候,极星汽车还在依赖沃尔沃现有的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开发,其空间利用欠佳,续航和智能化也没有得到用户认可。
从产品定位到售价,再到产品的研发,极星汽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差,这和研发和生产分割有很大的关系。
极星汽车核心的研发和产品定义权在瑞典,而国内团队只负责生产,但极星汽车又面向国内市场,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决策,一个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汽车,产品定义和研发却在瑞典,这恐怕才是极星汽车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
到今天,极星汽车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4月份,极星汽车发布公告称,已经与合作方星纪魅族签署协议,决定结束在国内合资企业极星科技的业务运营。
根据终止协议,极星汽车将收回国内市场的分销权。
这似乎是极星汽车将重点转回国内的重要一步,根据内部人士的说法,极星汽车的调整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
但对变幻莫测的国内汽车市场而言,还会留给极星汽车那么长的时间吗?
一步错,步步错;在寸土必争的国内汽车市场,极星汽车要想王者归来,恐怕还需要一系列更大的调整,而留给极星的时间,恐怕也不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