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刚踏出白宫,特朗普就给他“背后一枪”:以后特斯拉只能在美国生产整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就在外界还在围观马斯克卸任白宫高级顾问、获赠“总统钥匙”的离场仪式时,特朗普的下一步动作已悄然落地:所有汽车制造商,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整车和零部件,禁止海外生产后再回美国组装。
这一表态并非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直指当前全球制造链体系的命门。马斯克刚走出白宫大门,特朗普便掏出“关税大棒”,看似偶然,实则蓄谋已久。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很明确:将制造业牢牢控制在美国本土。他不再满足于“整车在美组装”的表面繁荣,而是要求产业链全流程回流,从螺丝钉到动力电池,统统得“美国制造”。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就业优先”逻辑,而是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重新塑造。特朗普此举,是对当前全球化格局的直接挑战,也是在以“国家安全”之名,悄然完成“经济战线”的再布阵。
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重锤。马斯克依靠高度全球化的零部件网络,构建了特斯拉的成本优势与扩张速度,其中,中国上海超级工厂是最核心的支点。如今这一优势,正面临被美国政府“腰斩”的风险。
这一政策背后的指向,并不局限于特斯拉。特朗普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号:美国将不再容忍企业“借壳全球化”,在海外低成本生产、国内品牌背书的模式。特朗普要打造的,是一个“彻底闭环”的美国产业链,不仅生产在美,连原料与工艺也必须掌控在美方企业手中。
2024年以来,美方已多次借“国家安全”理由打击依赖进口的行业——从芯片,到新能源,再到汽车。这种“全链条回流”战略,实则是美国推进“制造业自控”的核心一环。而在特朗普眼中,像特斯拉这样依赖中国产能的企业,也必须“回归本土、听令华盛顿”。
这种思路注定与全球化趋势相悖,更与特斯拉等企业的现实运作严重冲突。而这背后,是美国内部对中国产业能力的深度焦虑与制度性排斥。
上海超级工厂的角色,不仅是特斯拉产能主力,更是其全球产业链的战略支点。95%的本地化率、超过400家中国一级供应商、全球出口量占比超过一半——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所代表的体系完整性与成本控制力。
特朗普希望断链、回流、筑墙,但问题在于,世界早已不是“美国一国说了算”的旧时代。脱钩成本巨大,制造能力不是政治口号能替代的。更何况,特斯拉不仅依赖中国制造,更依赖中国市场。
一旦美国政策强推制造回流,不仅将推高整车成本,更可能重创特斯拉的全球竞争力。而这对美国汽车工业来说,也绝非“赢麻了”的结果,而是集体进入高成本、高通胀的死胡同。
特斯拉之困,其实映射的是整个美国产业政策的悖论:一方面要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却离不开中国制造的稳定、高效与规模。美方想打造一个“纯净”的本土供应体系,但在现实中,只能不断用关税、限制、舆论施压来推进结构脱钩。
但这种“断链式自救”注定代价高昂。产业链不是标签印刷,更不是地理位置的选择题,而是技术、效率、成本和市场共同决定的结果。
而特斯拉的全球布局,早已深度融合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制造体系中。从电池、电机到整车出海,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是数十年的体系积累,岂是一纸行政命令能轻易重塑?
特斯拉困于美政,实则折射的是美国政商关系的深度博弈,也是全球制造版图的权力拉锯。在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保守主义制造业思潮复燃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家跨国企业都难以置身事外。
马斯克只是被“架上台”的第一个。未来,无论是汽车、芯片,还是新能源,美国都将继续在“去中国化”与“保成本”之间左右拉扯。
而中国制造,面对的也将是一个更复杂、更具敌意的外部环境。但越是在这种时刻,越能凸显产业链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不被谁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