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九号电动车赚了12.42亿元——这个数字像一记重拳,砸进了整个行业的视线。
短短六个月,营收117.42亿,同比增长76.14%,净利润暴涨108.45%,中国区卖出239万台,两轮电动车里增速第一。
更夸张的是,截至7月18日,累计出货突破800万台,最近这100万台只用了64天就卖光,直接改写行业速度纪录。
你现在在街上见到的九号,几乎都是被“宠坏”的存在。
那种带着机甲感的前脸、带点凌厉线条的车身,从胡同口到CBD都有人骑。
一些北京的朋友说,今年他们见证了“中产三件套”的变化——过去是始祖鸟冲锋衣、拉夫劳伦衬衫和lululemon裤子,现在是一台九号、一件防晒外套、一个帆布袋。
早高峰堵在长安街的时候,电驴骑士能像水流一样穿过车缝,风声和音乐混着咖啡香,比挤地铁自由多了。
但火到出圈的标志不仅是销量,还有它那枚不断被“顺走”的车标。
监控里,常见几个十七八岁的男孩,手法娴熟地把车标抠下来,就像收集稀有卡片一样传来传去。
九号的车标,在他们眼里成了社交货币。
这种怪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品牌热度已经到达一种“认人不认车”的地步。
九号不是一夜蹿起来的,它的底子很硬。
2012年,高禄峰和王野创立公司,起初做平衡车,靠与小米绑定拿到第一波流量。
当年帮小米代工的平衡车、滑板车几乎在朋友圈刷屏。
2015年那场收购SEGWAY的“蛇吞象”案,让它从国内小厂一跃成为全球平衡车霸主。
小米、红杉这些资本的加持,让它跑得飞快,可加入生态链意味着利润被分走不少。
2019年,平衡车市场触顶,九号必须找新故事,于是把目光盯向了两轮电动车。
2020年,正式决定“去小米化”,走高端智能化路线。
这个转向并不容易,初期销量还被质疑“太贵没人买”。
均价四千往上,明显和街边两千多的电动车拉开档次。
九号的回应是,用智能化和一致的线上线下价格打消顾虑:无钥匙解锁、切歌按键、电话功能,还有智能车机系统,让它更像一个能骑的智能终端。
事实证明,它赌对了。
2025年上半年,电动两轮车业务成了业绩绝对主力,带来68.23亿元营收。
北京一位经销商说,今年上半年销量几乎翻倍,广东还有补贴政策,换购可领500元补贴。
新国标的到来也像一阵风推了它一把。
9月1日起,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升级,各地加密安全“防护网”。
天津提高生产标准,火灾事故同比降62%;江西集中建设80万个充电端口,整治违规充电。
行业洗牌的信号很明显,雅迪、爱玛等已提前获得认证,坐稳头部。
九号的优势是——它走的高端智能化细分赛道还没摸到天花板,留给它发挥的空间很大。
说到行业,其实今年整个两轮电动车的日子都不错。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销量同比涨29.5%,九号的增速是所有头部品牌里最快的。
对比一下,雅迪一季度卖了400多万辆,爱玛营收62.32亿,而台铃则在7月拿下行业首个“零碳工厂”认证,用光伏和智能碳管理系统做到生产全程零碳排放。
这个行业,不光拼速度和销量,还得拼技术和环保。
一线城市的街道,如今几乎成了电驴的秀场。
北上广深每座城保有量都超过500万辆,堵车路段小车瞪电驴,电驴回敬小车的场景每日上演。
外卖骑手的身影穿插其中,带来的是效率,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广州去年因电驴发生的交通事故超1500起,当地甚至招聘150名男士协助治理交通。
我常想,电驴已经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它是打工人的节奏、是年轻人的酷,也是无数家庭里那台“不出故障就懒得换”的日常伙伴。
而九号的故事,更像是一段关于“去标签化”的冒险——从小米的影子里走出来,用高端和智能化杀出一条路,再一次逼得行业老大哥们回头审视这个后来者。
下半年,各品牌都得过安全关,毕竟政策红线摆在那里。
比亚迪这样的跨界选手也盯上了这块蛋糕。
九号能不能继续狂飙,不是看它能卖多快,而是看它能不能在新规则下,依然保持速度和毛利率——这才是更高阶的生存考试。
也许几年后回头看,2025年会是九号真正的分水岭。
一个品牌,甩掉“打工人”身份,靠自己闯进高端,刷新行业纪录,这样的剧情,谁不爱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