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零跑汽车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以242.5亿元营收、14.1%的毛利率、近300亿元的在手现金储备、0.3亿元的净利润,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零跑在当日的中期业绩电话会(由零跑汽车副总裁、CFO李腾飞等高管主持)上大幅上调全年目标,将销量指引从50万-60万辆提升至58万-65万辆,并首次提出2026年挑战100万辆的销量目标,同时,力争全年实现5亿-10亿元的净利润。
半年报亮眼:
交付、营收双增
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从经营指标看,除了交付和营收的双双激增,毛利率14.1%的提升尤为关键,同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创零跑半年度毛利率的历史新高。李腾飞透露,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的汽车毛利率在12%左右,预计全年的毛利率为14%-15%。
研发投入的力度同步加大,上半年研发开支达18.9亿元,同比增长54.9%,其中智能驾驶团队规模及算力资源投入翻倍。现金流与现金储备的正向表现,则为其后续研发投入与全球化扩张提供了充足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并未出席此次电话会,但他在近日的一场对话栏目中明确指出,零跑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成本效率和国际化的进步,这也是未来车企竞争的胜负手。
盈利破局逻辑:
规模效应托底
技术普惠筑护城河
规模效应的爆发是零跑盈利的基石。主力车型C10上市16个月交付破15万辆,C11累计销量超25万辆,和B10、B01等形成“梯次发力”的产品矩阵。7月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且连续5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规模化生产摊薄了单位固定成本,使得毛利率大大提升。
更深层的成本优势来自全域自研。朱江明在对话中透露,零跑65%以上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从而构建了更优的成本结构。技术下放则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通过“技术平权”策略,零跑将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等以往高端车型的配置,下探至14万-20万元主流市场。LEAP 3.5架构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既强化了产品力,又通过自研降低了对外购供应链的依赖。
全球化与多元收入的补充同样不可忽视。李腾飞透露,上半年零跑国际已经实现盈利,但规模不大,处于股东的预期范畴内。除了整车销售贡献的231.5亿元核心收入,零跑汽车在财报中表示, 战略合作、碳积分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以及整车交付量增长带动相关服务收入的增加,也对营收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数据显示,零跑汽车上半年的非汽车销售业务为其带来了近11亿元的收入。
上调目标:
销量剑指百万
交付量不断创新高的基础上,零跑将全年销量目标上调至58万-65万辆,2026年更剑指100万辆。海外市场今年的销量目标不变,依然是5万-8万辆。
为实现新目标,零跑产品矩阵将持续扩容。除已经在7月上市的全新C11和B01外,零跑B05将于9月在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今年11月在国内上市;高端D系列(含MPV等品类)最快将于今年10月亮相,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市;B10车型将于9月慕尼黑车展上市,增程版年底起推向全球市场;B系列其他车型和D系列也将陆续进入海外,形成“国内走量+海外溢价”的协同格局。
国际化落地则依托“反向合资”模式加速推进。朱江明在对话中透露, 长期看,零跑的国际市场可能比中国市场更大,但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国内以零跑自身为主,海外靠与Stellantis成立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拓展,希望借助合作优势加速国际化和本地化,比其他车企有更快的发展。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零跑国际在全球约30个市场建立了超600家网点,其中欧洲超550家、亚太近50家。上半年,欧洲地区贡献了18.5亿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6%。零跑计划于2026年底前建立欧洲本土化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
尽管首次半年度盈利意义重大,但零跑要实现“持续盈利”与“高质量增长”,仍需直面多重挑战。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的平衡首当其冲,关税等壁垒则给全球化带来挑战,品牌向上与市场竞争压力同样显著。如何在“平价科技”标签外建立高端认知,同时守住主流市场份额,考验着零跑的产品定义与营销能力。
文:张海天 薛亚培 编辑:薛亚培 版式:李沛洋
力争全年实现5亿-10亿元的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