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整装待发;零跑杭州工厂里,总装车间的机械臂每4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车……这是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奔涌的切片,也是其以50.98万辆半年产量首进全国前四的底气所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四。但光环之下暗藏危机:前有皖苏陕三省份均超65万辆的产量壁垒,后有湖南、上海的贴身紧逼。进入“决赛阶段”的关键期,浙江如何攻守?
双核引擎与集群共振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浙江凭借自身优势,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吉利和零跑构成了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双核动力”。今年以来,零跑汽车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销量突破22万辆,连续5个月登顶新势力销冠,7月交付更是首次突破5万大关。吉利汽车同样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渗透率达52%,超过燃油车,浙江是其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地之一。
不单整车,零部件企业也在协同并进。在金华开发区的达亚汽车零部件厂区,货车每5分钟就会满载钣金件驶向数公里外的整车厂,单日送货超100趟。这种模式既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也为企业扩大产能和新工艺落地提供条件。
这正是浙江的底气所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浙江新晋万亿级集群,已形成“双核引领、多区协同”格局,浙江以杭州钱塘区、宁波前湾新区为核心引擎,联动13个协同区,构建起高效联动的产业生态。仅宁波前湾新区就聚集了2大整车龙头、3大汽车总部,形成“研发-测试-生产-出口”的全链条闭环。
利润困局与技术短板的夹击
尽管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整车厂的价格竞争给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整车厂谈价格的频率,比车间的流水线转得还快。”宁波一家汽车芯片供应商的话,道出了不少零部件企业的焦虑。去年国内18家上市车企利润不足900亿元,不及丰田同期利润的40%,这种压力顺着产业链传导。这家汽车芯片供应商表示,企业与整车厂的谈价从“季度议价”到“月度议价”,如今变成“项目必谈降价”。
更隐蔽的挑战藏在技术“天花板”上。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吕淼团队的调研显示,在车联网、氢能及氢燃料、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浙江高价值专利数量与深圳、合肥、苏州、常州等城市仍有差距。
反内卷与全球“拓荒”
破局之路,亦是新机所在。
“洪水来了,要顺着水流走。”面对行业内卷,浙江企业正找到新解法。宁波晶创科技通过“定制化晶片设计”提升附加值;吉利十年砸2000亿研发攻坚AI数字底盘,实现充电规划、电池养护等全场景智能;敏实集团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无线充电新赛道,携手智元机器人共研电子皮肤。
反内卷的共识也在形成。省内一家大型整车厂正推行“应该成本”管理,逐步改变以往简单粗暴式的供应链降价,推动产业链稳健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推动行业自律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了车企兑现账期承诺的行动,大部分主流企业都在积极行动与上游供应链企业筹划新的商业合同,及时兑现60天账期承诺。
同时,全球市场打开了新空间。整车企业中,吉利、零跑等龙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零部件企业亦同步跟进,尽管面临海外投资成本上涨、美国关税风波等挑战,仍坚定布局全球:宁波一家零部件企业将北美制造基地从美国中部迁至汽车产业密集的底特律,集聚技术人才以推动产品创新;达亚汽车等企业启动国际考察,计划在欧、非、美洲布局生产基地,“跟着客户走”以保障供应链自主可控。
加速奔跑阶段,政策体系也提供重要支撑。浙江以《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指引,通过“千项万亿”重大投资攻坚技术、以旧换新和下乡促销激活市场、完善公共充电桩等基建,全方位为产业提速。
来源:中国新闻网、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