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街头,一片明黄色的“蝗虫”正蠕动着穿行在大街小巷——那是被北京人戏称为“黄虫”的“面的”车队。10块钱跑10公里的亲民价格,让这种方头方脑的昌河CH1010、天津大发成了普通市民出行的革命性工具。一辆“面的”挤进五六个小伙子不在话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更是轻松容纳。
1994年,北京拉开了淘汰“面的”的序幕。在红色夏利如燎原之火般占领街头的同时,一种造型奇特的白色身影悄然混入车队——中华子弹头CHB6401TA。这款由北京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造车新势力”,采用手工糊制的玻璃钢车身,底盘和发动机则直接照搬夏利三缸机。它的旅行车造型看似实用,实则没有后备箱盖,像个封闭的“移动盒子”。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款复合材料量产车,它曾引发轰动:30辆开上青藏高原测试,甚至被美国通用汽车购入研究,成为首款出口美国的国产轿车。然而玻璃钢的“坚固”神话很快破灭——当退伍军人为证明其强度在车顶蹦跳作秀时,没人料到一次碰撞中飞溅的锋利碎片会刺穿乘客喉咙。
1996年,约2000辆中华子弹头以1.2元/公里的亲民价加入出租车大军。乘客很快发现噩梦:三缸机拉动笨重车身力不从心,手工糊制的车身接缝处漏风渗雨。更致命的是,没有流水线的作坊式生产导致质量参差不齐,车辆“跑三五年就散架”。到1998年,这款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撞”的明星车型黯然退场,只留下“糟蹋了中华牌子”的叹息——以至于后来华晨推出中华轿车时,销售员总要强调:“我们不是玻璃钢!”
替代“面的”的红色夏利同样命运多舛。作为日本大发Charade的国产化身,夏利延续了实惠特性。但三缸发动机的先天不足很快暴露——烈日当头的夏天,司机一开空调车子就没了力气,乘客与司机只能“大眼瞪小眼,汗珠哭汗珠”。与夏利并肩作战的红色富康和捷达组成“老三样”:富康以法系底盘带来舒适性;捷达则以“60万公里无大修”的耐用传奇赢得口碑。价格分为两档:红夏利1.2元/公里,富康和捷达1.6元/公里,形成了90年代末北京出租车的底色。
进入新千年,北京出租车迎来色彩与车型的双重变革。2004年,北京市悄然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出租车换代。曾经满街的红色被橙黄、薄荷青、桃红、荷绿等斑斓色彩取代,“春绿”、“夏红”、“秋碧”、“冬紫”的涂装让出租车队与城市四季交相辉映。现代索纳塔、伊兰特、桑塔纳3000驶上街头,其中伊兰特以4525mm车长和2610mm轴距成为空间王者,最终在竞逐中胜出,成为新一代街车。为应对环保压力,采用压缩天然气的CNG双燃料伊兰特登场,虽然后备箱被气罐占据空间狭小,却开启了绿色出行新尝试。
2008年奥运会成为出租车升级的又一契机。充满英伦风情的TX4无障碍出租车出现在北京街头,水晶大灯、对开门设计、折叠坡道,让轮椅乘客得以方便出行。同时期还引入了杰勋混合动力车型,以及桑塔纳志俊无障碍车型。这些特种车辆虽数量有限,却彰显了北京作为国际都市的人文关怀。
2010年后,北京出租车进入多元共存时代。奔腾B50、大众领驭加入车队;2013年索纳塔八代、奔腾B70亮相街头。郊区则出现了一批迷迪、北汽E等电动出租车,为新能源全面推广探路。
2024年,石景山区首批个体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投入运营。这些纯电动车整齐停放充电的场景,标志着北京出租车正式驶入新能源时代。从“油换电”政策宣传到全程手续办理,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方向盘上展开。
三十年间,一些短暂服役的车型同样值得铭记:早期穿梭于机场的桑塔纳旅行车(“大屁股桑”);作为高端包车服务的红旗轿车;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全顺无障碍车。而中华子弹头的玻璃钢残片,早已在岁月中风化——唯有当年美国通用实验室里某台编号模糊的车架,或许还在诉说着中国汽车探索路上的悲壮传奇。
从“黄虫”的柴油轰鸣到电动车的静默滑行,从玻璃钢破碎的脆响到充电桩的电流低吟,北京出租车三十年变迁恰如这座城市的呼吸。当最后一批燃油出租车在博物馆安家,新一代电动车已穿梭在胡同与高楼之间,继续讲述车轮上永不停歇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