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8月19日盘后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但智能手机业务的增长出现停滞。这份财报反映了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进展,也暴露了公司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汽车业务表现强劲
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的业绩改变了市场关于新造车企业需要“以规模换利润”的看法。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13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业务收入206亿元。该季度交付汽车81302辆,同比增长197.7%。
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提升显著。该业务毛利率达到26.4%,相比去年同期的15.4%有明显提升。有市场观点认为,这一数据将促使机构重新评估小米的估值模型。
小米汽车的业绩有其产品和技术基础。6月发布的首款SUV——XiaomiYU7系列,定价在25.35万至32.99万元之间,开售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技术方面,该车系采用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CLTC续航最高可达835km。此外,小米SU7Ultra量产车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创下了7分04秒957的纪录。
品牌效应正转化为销量。截至6月底,小米已在中国大陆92个城市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为后续销量增长提供了支持。
LoT生态稳定,手机业务遭遇瓶颈
在汽车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小米的LoT生态系统继续稳定增长。该业务二季度收入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7%,创下新高,毛利率提升至22.5%。其中,智能大家电表现突出,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平板产品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42.3%,可穿戴腕带设备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
但作为小米主营业务的智能手机,增长乏力的问题比较明显。第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1%,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2.1%下降至11.5%。全球出货量4240万台,同比微增0.6%。平均销售单价同比下降2.7%,财报解释是受境外市场竞争及低毛利产品收入占比增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到27.6%,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在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排名第一。这表明小米正试图在保持性价比优势和提升高端产品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业绩新高与潜在风险
小米本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0.5%和75.4%,均创历史新高。
支撑业绩的是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第二季度研发开支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研发人员数达到22641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小米的现金储备为2359亿元人民币,为技术投入和业务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
但转型过程中的风险依然存在。印度市场的法律纠纷尚未解决,因相关调查被限制的银行账户资金约合40.2亿元人民币。这起纠纷是公司面临的一项重大外部不确定性。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新旧业务。智能手机作为营收基础,其增长停滞不仅影响当期业绩,也可能影响小米生态系统的用户基础。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7.312亿,是各项业务的流量来源。如何在发展汽车业务的同时,重新激活手机业务,是小米战略转型的关键。(新黄河·大鱼财经记者:杜林)
上一篇:李想:i8被黑背后有同行操纵
下一篇:首批试点!这一重要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