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交付量超4万辆、毛利率创历史新高却仍未盈利的小鹏汽车,正在将其未来押注在一场技术要求极高、资金消耗极大、政策监管极严的Robotaxi豪赌上。
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向资本市场描绘了一幅自动驾驶的未来图景:支持L4的车型将在2026年量产,并在拿到政策批准后,在部分区域试点Robotaxi运营和服务。
在他看来,小鹏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前装量产”和“无地图模式”,不需要为每个地方重新用激光雷达扫描做高清匹配,没有区域限制。
战略抉择:为何押注Robotaxi?
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交付量10.32万辆,同比增长241.6%。
尽管财务数据出色,小鹏仍未实现真正盈利,第二季度净亏损为4.8亿元。
在硬件销售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背景下,小鹏选择进军Robotaxi领域,实质上是在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何小鹏很可能看到了特斯拉的故事——资本市场对Robotaxi的期待远高于传统造车。
技术路径:前装量产与无地图模式
小鹏Robotaxi战略的核心差异点在于前装量产能力和无地图模式。
何小鹏强调,目前市场中没有真正在前装量产具备L4算力、软件和硬件能力的车型。小鹏计划在2026年量产的L4车型将改变这一现状。
“无地图模式”则是小鹏的另一张王牌。这种方式不需要为每个地方重新用激光雷达扫描做高清匹配,打破了传统Robotaxi公司的区域限制。
小鹏Robotaxi和自售车辆将有明显区别。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自售车辆的Ultra版本没有硬件,也没有云端接管相关服务。但在整体的软件能力上,到2026年,Ultra版本车型和小鹏Robotaxi将搭载同源的模型。
运营模式:自运营到合作开放
小鹏已经明确了其Robotaxi商业运营模式:初步测试时,小鹏汽车会自己运营Robotaxi,如果出现测试不通过等情况,小鹏汽车再去寻求合作方,一起探讨如何实现Robotaxi商业化。
这种分阶段实施的策略既显示了小鹏的谨慎,也反映了其对技术验证的重视。
小鹏并非孤军奋战。2023年8月,小鹏汽车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合作内容就涵盖Robotaxi业务。这一合作为小鹏提供了出行平台的支持,为其未来的Robotaxi运营奠定了基础。
差异化优势:与小鹏整体战略的协同效应
小鹏发展Robotaxi并非孤立战略,而是与其整体发展方向高度协同。
何小鹏目标在未来的18个月,基于图灵芯片+VLA模型的能力比行业主流的城市辅助驾驶能力提高数十倍。这种技术突破将同时惠及其量产车和Robotaxi业务。
同时,小鹏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机器人领域初阶L4能力的可量产版本。这显示出小鹏正在构建一个围绕智能驾驶技术的生态系统,Robotaxi只是其中的一环。
挑战与风险:为何Robotaxi前路艰难
尽管小鹏雄心勃勃,但Robotaxi之路布满荆棘。
L4与L3之间存在显著技术鸿沟——L4要求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完全自主运行,无需人类干预,这对感知、决策、控制及冗余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行业头部企业如Waymo、Cruise等仍在推进L4的测试和验证,但量产时间表屡屡推迟,反映出技术落地的复杂性。
法规政策是另一大障碍。中国尚未出台L4级车辆上路的全套法规标准,这可能导致量产车型无法及时获得合法运营资格。
财务压力也不可忽视。尽管小鹏当前现金流健康(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等价物达475.7亿元),但L4研发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
与特斯拉的竞争:双雄争霸自动驾驶未来
在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中,汽车也早已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Robotaxi、FSD(全自动驾驶功能)、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已经在美国奥斯汀启动了Robotaxi服务,与小鹏的计划形成了直接竞争。两家公司都采用了“前装量产”和“无地图”的技术路线,这意味着2026年可能成为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决战之年。
未来展望:Robotaxi能否成为小鹏的终极答案
何小鹏为小鹏汽车选择了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道路。如果成功,小鹏将从一家汽车制造商转型为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其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卖车”到“卖出行服务”的转变,意味着小鹏可能获得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利润率。
然而,在小鹏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之前,必须先解决眼前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尽快实现盈利;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技术突破和政策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语
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已达17.3%,创下历史新高并首次超过特斯拉的17.2%。
何小鹏宣布从9月起,小鹏的月交付量将稳健地超过4万辆。但比这些数字更引人注目的是,小鹏将在2026年量产支持L4的车型并试点Robotaxi运营。
科技行业的历史告诉我们,下一个时代的赢家往往不是当前市场的领导者,而是那些能够预见未来并全力投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