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汽车行业因一起离奇的法律纠纷陷入舆论漩涡——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将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CEO常尧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
与此同时,常尧自6月24日起已失联近两个月,其朋友圈动态永远定格在那个夏日午后,而这一时间点恰好与长城汽车内部反腐行动的启动高度重合。这场看似孤立的法律纠纷,实则撕开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期的治理暗角,折射出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一、诉讼迷雾:网络侵权背后的商业暗战
根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告(案号:(2025)京0491民初7591号),比亚迪指控常尧实施了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行为,但具体侵权细节尚未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常尧分管的「KOC媒体合作项目」成为舆论焦点——该项目涉及与大量自媒体及用户意见领袖的合作,资金流水庞大且监管难度较高 。有知情人士透露,常尧团队涉嫌通过虚增合作费用、操纵舆论等方式,对比亚迪旗下方程豹品牌进行系统性攻击,涉案金额或超亿元。
这并非比亚迪首次遭遇类似挑战。2022年,比亚迪曾起诉自媒体账号「反比亚迪传销集团范董」,最终对方公开道歉并赔偿3万元 。但此次针对车企高管的诉讼,规模与性质均不可同日而语。北京互联网法院已通过公告送达法律文书,若常尧未在法定期限内应诉,法院将缺席判决。这种「隔空对战」的诉讼模式,凸显了新能源车企间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二、失联疑云:长城反腐风暴中的「空降高管」
常尧的失联并非偶然。作为2022年才加入长城的「空降高管」,他从用户运营高级总监一路晋升至坦克品牌CEO,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这种非常规晋升路径,既反映长城对用户运营的重视,也为其埋下隐患——在长城「元老派」主导的权力结构中,常尧缺乏根基,成为反腐行动的「高危目标」 。
据多方信源,常尧失联与长城汽车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内部反腐直接相关,其分管的「KOC媒体合作项目」资金流向成为调查重点。长城汽车内部通讯录及OA系统已无法检索到常尧的工号,进一步证实其已被停职调查。这并非长城首次大规模整肃:2023年10月,长城曾启动「刮骨疗毒」式反腐,多名高管因廉洁问题离职,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此次常尧事件,再次暴露传统车企在用户运营、供应链管理等新兴领域的合规漏洞。
三、行业震荡:从「流量战争」到「合规危机」
常尧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变革。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浪潮中,用户运营和品牌传播的重要性空前提升,但与之相伴的是监管盲区的扩大。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合作、社群运营等新兴模式,虽能快速提升品牌声量,却也成为贪腐滋生的温床 。据行业分析,头部车企每年在KOC合作上的投入可达数亿元,若缺乏透明的监管机制,极易演变为利益输送的灰色通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可能重塑车企竞争规则。比亚迪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而非舆论战回应攻击,标志着行业从「流量战争」向「合规竞争」的转型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某新能源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强调的,对于有组织、有计划的侵权行为,司法机关将通过惩罚性赔偿等手段强化威慑 。若比亚迪胜诉,或将推动车企建立更严格的内部合规体系,尤其是在媒体合作、舆论管理等敏感领域。
四、未来挑战: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
常尧事件的余波仍在扩散。长城汽车港股股价在事件曝光后下跌1.61%,市值蒸发超20亿港元,而坦克品牌的市场活动也因CEO缺位陷入停滞。对于长城而言,如何平衡反腐力度与业务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其重庆分公司此前推行的「教育-预防-打击」三位一体廉洁体系 ,能否在总部层面有效落地,将决定其能否避免「运动式反腐」的窠臼。
对整个行业而言,此次事件是一记警钟。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产品力延伸至组织治理、合规运营等更深层面 。当零跑、理想等新势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盈利时 ,传统车企若不能同步升级治理能力,恐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掉队。
结语:在风暴中重构行业生态
常尧失联与比亚迪诉讼的叠加效应,正在改写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这场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期遭遇的必然阵痛——当用户运营、品牌传播等新战场成为胜负手时,合规与创新的平衡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长城而言,如何在反腐与发展间找到支点;对于比亚迪而言,能否通过诉讼树立行业合规标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何建立更透明的竞争规则,都将在这场风暴中接受检验。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展现的司法智慧 ,唯有以法律为锚、以创新为帆,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