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狂揽20万订单,18小时锁单24万台,小米YU7用一场惊人的销量狂欢诠释了什么叫做“互联网速度”。
但还有更加劲爆的数据——26.4%的毛利率,更是让传统豪华车巨头保时捷相形见绌。
“这不可能!”这大概是不少传统车企高管看到小米最新财报时的第一反应。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6.4%,不仅远超特斯拉的17.2%,甚至甩开了保时捷的16.9%和奔驰的16.4%。
一家造车才五年的企业,如何在毛利率上逆袭了拥有近百年积淀的豪华车巨头?
小米的绝技也简单——互联网思维+爆品策略+生态协同。
小米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221.9%,汽车交付量高达81,302辆,同比暴涨197.7%。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自信地表示:“我们希望在今年的下半年实现(小米汽车)单季度或者单月的盈利。”
这意味着小米可能成为新势力车企中汽车业务最快实现盈利的公司。
6月26日,小米YU7正式上市,售价25.35万-32.99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
这款车一经发布便引发消费狂潮。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18小时后锁单量定格在24万台。
这一速度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当年24小时18万台的纪录,甚至让小米自家的SU7(24小时8.9万辆)也黯然失色。
小米YU7的热销并非偶然。
25.35万起的入门版就塞进了835km续航、8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620km的配置。
顶配Max版更是拥有690匹马力,3.23秒破百的惊人性能。
小米汽车高毛利率的背后,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极致化。
比如超级电机V6s Plus应用分段磁钢技术,转速达22000rpm,比日系竞品高出60%。
这就让很多友商没法跟了。
但重要的一点在于,用户的消费情绪变了。
小米在发布会现场直接对比保时捷Taycan等豪车性能参数,用“性价比叙事”重构用户价值认知。
这种跨维度打击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
如果说前几年人们还对雷军喊出的那句“十年时间把小米汽车干到全球前五”还有所保留的话,现在SU7、SU7 Ultra,以及YU7的订单狂潮,已经彻底打服了所有友商。
当然,也有不服的。
比如SU7上市前后,某传统自主车企巨头通过各种形式阴阳小米。
该车企的高管通过社交媒体疯狂内涵小米SU7。
但这些图谋都失败了。
到现在连保时捷都被PK下去,也表明小米的成功,可能并非偶然。
对比小米的高歌猛进,保时捷2025年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营业利润同比暴跌67.1%,至10.1亿欧元,汽车业务利润下滑至8亿欧元。
糟糕的是,保时捷的销售回报率(RoS)从去年同期的15.7%大幅滑落至5.5%。
这一数字很危险。
因为这跟保时捷“Road to 20”提出的18%-20%回报率目标,南辕北辙。
但保时捷也很无奈,其困境来自多方面。
美国加征关税导致至少4亿欧元的新增成本;中国市场交付大幅下降;退出Cellforce电池项目导致约5亿欧元特殊损失。
最关键的是,在中国市场不再是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后,保时捷的好运气就已经结束了。
与保时捷的窘迫相反,小米正在高歌猛进。
甚至小米正在经历幸福的烦恼。
因为订单太多了。
尽管订单火爆,小米也面临着产能不足的烦恼。
7月份,YU7交付量仅6042辆,在纯电车型中排第30名。
而零跑B01仅7天就售出8576辆,远超小米YU7月交付量。
目前YU7交付周期大幅延长,标准版需56-59周,Pro版47-50周,Max版42-45周。
尽管8月初周产量增长30%,但相比28.9万订单总量远远不够。
小米北京工厂年产能30万辆要供应SU7改款和YU7两款车。
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且为YU7专属,年产能30万辆,本月可能投入使用。
但按当前产能计算,28.9万订单需超两年才能消化。
小米近期因要求部分SU7 Ultra准车主在车辆未排产时提前结清尾款(20万-60万元),否则没收定金(最高4万元),陷入舆论漩涡。
这场被戏称为“尾款门”的风波,表面是合同条款之争,实则暴露了新势力车企在产能爬坡期的典型困境。
但这不会影响小米继续在市场上砍瓜切菜。
毕竟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款车的成功,而是整个生态的胜利。
靠近车辆时,U1芯片以厘米级精度感知手机位置自动解锁;iPhone的Action按钮可一键寻车;灵动岛实时显示剩余续航;AirDrop秒传导航路线到车机。
这种深度生态整合是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
雷军将汽车视为“人车家全生态”的重要一环,通过生态协同创造了巨大的用户粘性。
所以小米本质上不是在卖车,而是在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移动智能生活解决方案。这是对传统汽车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汽车制造业的毛利率神话已经实现,下一步将是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持续——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更是在全球舞台。
打败你的不是对手,而是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