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极度内卷的市场,A级电动两厢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曾被视作“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但在SUV与家轿的双重挤压下,这个细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先行者已经凭借鲜明的标签占据用户心智,后来者要么选择复刻对标,要么就得走一条更难的路。
全新MG4选择了后者。
在产品诚意很足、价格也很有诚意的情况下,全新MG4也是受到了市场认可,在预售开启24小时后,全新MG4预售订单已突破11067台,爆款气质初现。
不过目前两厢纯电市场挤满了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面对海豚(参数丨图片)、星愿,作为后来者的全新MG4,要如何破局?
一、与OPPO合作打入智舱第一阵营
在智能座舱领域,传统车企长期面临着诸多挑战。车机系统往往与用户日常使用的手机等设备存在隔阂,操作复杂、生态封闭,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谈到与OPPO的合作,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回顾起五年前开始的合作历程。
“我一直都在向手机行业学习。”俞经民说。他提到去年10月第一次参加OPPO发布会时的场景,台下坐着三五千人,“那种to C的能力和软件迭代的速度,是我们传统车企欠缺的。”
上汽与OPPO的合作不是突然的决定。五年前,双方开始接洽;去年八月俞经民重回乘用车业务后,推进速度明显加快。4月的“上汽之夜”、上海车展、6月的MG holiday,再到8月5日的预售发布会,四次亮相,四次迭代。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直言:“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传统的车机模式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极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车机与手机无缝连接。”
于是,MG与OPPO展开了深度合作。这次合作并非简单的软硬件打通,而是一次从理念到技术的全面融合。MG4通过手机与车机间的高频交互能力,试图重构用户在 “上车前 - 用车中 - 下车后” 的完整体验链条。从用户手中最常用的设备 —— 手机出发,反向设计车机功能。
MG4首搭的OPPO智行手车互联系统堪称一大亮点。用户无需携带物理钥匙,仅凭手机或手表即可解锁、启动车辆;通过手机语音助手一句话完成 “备车” 操作,自动开启空调、座椅加热等指令;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端导航的 “一甩即连”,将目的地无缝同步至中控大屏并自动开启导航。
每一个操作场景的背后,都隐含着对用户操作路径的简化与习惯迁移。这种细节上的体验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功能 “是否具备” 的问题,而是 “是否用得顺、记得住、愿意用” 的问题。
例如全新MG4搭载的 “手机投屏上车” 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镜像,而是能实现车机语音控制手机APP,以及网络共享、数据同步、账户漫游等完整体系化设计。
而且,例如靠近车辆自动弹出车控卡片、全程接力导航等,均将在未来通过OTA持续推送给用户。
“OPPO智行手车互联,肯定处于行业第一阵营,并且是领先的,而且势必会持续领先。”俞经民说道。他表示,欢迎友商“抄作业”,“大家共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02305057423370
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02304764084241同进步,一起为用户带来能不断升级的智能座舱。”
十年前,“你好斑马”开启了中国车机智能化的先声;十年后,与OPPO的深度融合,或成为上汽智舱战略的新支点。
二、全新MG4的差异化优势,是技术
在设计同质化、配置军备竞赛的A级电动车市场,全新MG4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们没有模仿任何人。”陈萃说。他表示,MG4的尾灯虽然有些“熟悉的影子”,但整体风格是原创的。“用户一眼就能认出这是MG。”
在全新MG4上,MG的坚持,是要延续品牌的个性与改造精神,而不是被卷入短期的审美妥协。
而这种识别度,不仅来自设计,更来自技术层面的差异化。陈萃列举了几个关键词:一体式热管理、CTB技术、半固态电池。“这些是别人没有的。”
从能源核心来看,用户关心小车的续航里程,全新MG4就用技术突破里程焦虑。
全新MG4是全球首款批量搭载半固态电池的乘用车。其电池包通过三向10针穿刺实验无冒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锂电池的自燃风险。同时,半固态电解质的使用使低温放电功率、快充性能等指标显著提升。
全新MG4的CLTC续航达530km,在 -7℃低温环境下续航达成率仍保持7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0分钟即可完成30% - 80% 的快充。这种续航与快充能力,让用户在日常使用与长途出行中都更加安心。
在热管理系统上,全新MG4同样实现了技术突破。其采用的铝稀土合金材料(镧、铈稀土元素添加),成功打破了特斯拉对铝镍合金材料的技术垄断。这种创新材料使MG4的一体式热管理系统能够在 -35℃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真正实现了舒适、稳定、高效的 “不可能三角”。
在一片同质化的市场中,价格是最容易被复制的武器,而真正难以模仿的,是底层材料的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这种路径注定艰难。用户未必能立刻感知到半固态电池带来的安全冗余,也未必能立马感受到最新的热管理技术。但长远来看,正是这些不被立刻察觉的细节,决定了产品的使用体验能否跨过三年、五年的门槛。
MG选择在这些地方多投入,意味着它愿意承受短期的成本压力,以换取长期的信任积累。
三、购买后不后悔,是对一台车的最高评价
作为全球销量最好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MG的全球化布局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全新MG4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与竞品一较高下,更要肩负起中国智造出海的使命。
上汽乘用车对这款全新MG4寄予厚望,希望它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并在国内销量上超越竞争对手。
“中西方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外国人不也需要空间吗?虽然外面的马路小,但车内的空间一定要大。” 俞经民举例说,欧洲市场的街道狭窄,用户对车身宽度敏感,但对后排腿部空间的要求与中国用户一致。全新MG4的车身宽度控制在1842mm,却实现了2750mm的轴距,正是为全球化市场量身定制。
“很多人认为这个价位的车只是一种妥协,但我们不希望这样。”俞经民说。在他看来,MG4的目标是超越“代步”的基础需求,提供“购买之后依然觉得值得”的心理确认。“它是一台你买了不会后悔的车。”
“这些车是我们自己定义的。”在一个外方主导多年的行业里,这种自主定义的机会,尤其难得。陈萃表示,这是让用户“不后悔”的底气。
“不后悔”意味着产品要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不仅仅是上市一时的热度。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后悔”,是MG对用户的一种承诺:希望用户在三年后、五年后,依然觉得这台车值得。
无论是与OPPO的深度协同所展现的开放生态,还是半固态电池背后的材料创新与整车协同理念,亦或是对“小车身大空间”的极致追求,都体现着MG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以自主创新破局的决心。
至于全新MG4能否在激烈的价格战与产品战中跑出答案,还需要时间。
但至少,MG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解法。
在不确定的市场里,有些选择,本身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