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坐公交或自驾不会事儿,一上网约车或某辆安静的新能源车就开始头晕、恶心,甚至要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司机开车技术差,也不是你想太多,主要是身体对“运动信息”处理的方式出了点小状况。下面用简单的语言把原因、机制和一些实用的应对方法说清楚。
什么是晕车?
晕车在医学上叫“晕动症”。当你处在运动环境中(车、船、飞机等),身体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头晕、出冷汗、恶心、想吐、胸闷、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你的感官给大脑传递了相互矛盾的信息。
人体保持平衡和判断运动,主要靠两大类感官。
■眼睛:通过看外面的景物,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动。
■耳朵里的前庭系统(内耳):感受加速、减速、转向、上下颠簸等真实物理运动。
正常情况下,视觉和前庭给出的信号是一致的,大脑就觉得一切正常。但当两者“唱反调”时,大脑就混乱了,容易出现晕动症。举个常见情形:
■你坐在车里,身体随着车在动,但如果你盯着车窗内固定的书本或手机屏幕,眼睛看到的是一个“静止”的画面;
■同时前庭却感觉到上下颠簸或横向力:耳朵在告诉大脑“我们在动”;
■眼睛说“没动”,耳朵说“动了”,大脑收到矛盾信息,就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等反应。
为什么坐电动车/网约车更容易晕?
近年来,很多人反映在电动车或网约车上更容易晕,这有几个物理和心理上的原因:
■动力输出更突然
电动车的电动机能在极短时间内输出很大的扭矩,起步和加速比较快、瞬时感强;
突然的加速或刹车会让前庭系统瞬间受到强烈刺激,而如果眼睛没有相应的视觉变化,就更容易产生冲突感。
■动能回收造成拖拽感
许多电动车采用动能回收制动,放开油门时车辆会有明显的减速感(像被轻拉了一把),这种感觉对乘客来说比较突兀,前庭会被“误导”。
■车内更安静、震动更少
传统燃油车发动机有持续的低频声音和振动,这类环境噪音能给大脑提供一些持续的“运动线索”或分散注意力;
电动车更安静、更平顺,缺少这些提示,人就更难预判车辆何时加速或减速,增加了感觉冲突的概率。
■自动驾驶或拼车的驾驶风格
网约车司机在接送时可能频繁变线、加速刹车、走错路或绕行,加上自动驾驶系统(在部分车辆)可能做出与人预期不同的动作,这些都让前庭和视觉之间的预期更容易不一致。
为什么自己开车不太容易晕?
当你自己开车时,身体在主动做出控制动作(踩油门、转方向盘、脚感刹车),这些运动本身向大脑提供了“我在动、我在控制”的信息。大脑能更好地把视觉、皮肤、肌肉和前庭的信号整合起来,降低冲突感,因此不容易晕。
实用的改善方法(易操作、见效快)
如果你容易晕车,可以尝试下面这些办法:
■调整视线、坐前排
尽量坐车的前排或靠窗位置,视野开阔可以让眼睛捕捉到车辆运动的外部线索,减少视觉与前庭的冲突。
看远处的固定物体(如远方的路标、地平线),不要长时间盯手机或书本。
■闭眼或睡觉
若外界视觉信息让你更难适应,闭眼或小睡可以减少视觉输入,避免矛盾信号。
■通风与气味
保持车内空气流通,避免闷热和刺激性气味。闻新鲜的橘子皮或薄荷可以缓解不适感。
■分散注意力(但别看近距离小字)
听歌、聊天、听故事等可以转移注意力;但切忌看手机、看书等近距离物体。
■物理训练提高耐受
做一些前庭适应训练,例如荡秋千、轻微旋转或有节奏的头部动作,长期练习能增强前庭系统的适应能力。
■药物与贴剂(遵医嘱)
晕车贴、晕车药在必要时有效。晕车贴通常需要在上车前30分钟贴好,效果持续约6小时;长期或频繁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注意副作用和适应人群。
■如果可能,选择驾驶风格平顺的车辆或司机
选车门朝向的座位、选择起步刹车平稳的车辆或提醒司机平稳驾驶,会减少突发加减速带来的不适。
晕车本质上是大脑对来自眼睛和内耳(前庭)的“运动信息不一致”作出的反应。电动车和网约车之所以更容易引起晕动症,是因为它们加速、减速更突兀、车内更安静、以及动能回收等特点,使得前庭感受与视觉预期更容易不匹配。通过改善视线、选择座位、通风、分散注意力、适当训练前庭或使用对症药物,大多数人都能明显缓解或减少晕车的发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坐公交或自驾不会事儿,一上网约车或某辆安静的新能源车就开始头晕、恶心,甚至要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