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动机技术领域取得的进步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发动机热效率的不断提升,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然而,日本汽车制造商对中国发动机技术的评价却显得相对冷静,他们认为尽管有所进步,但要超越日本的技术水平仍面临巨大挑战。
事实上,中国在推动电动化发展的同时,并未忽视传统发动机技术的研发。近年来,不断有国内车企宣布发动机热效率的新突破,这些成就无疑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日本车企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发动机技术的提升更多体现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
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指出,中国发动机技术的提升主要基于混动系统,其热效率数据往往是在特定工况下测得,即所谓“定点运转”的成绩。相比之下,马自达则致力于在全工况范围内提高热效率,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他进一步解释,中国发动机测试通常选取2000rpm转速和中等负荷条件,而马自达则追求发动机在全工况下的平均热效率表现。
日产汽车的技术人员也对这一话题发表了看法。他们表示,通过应用废气再循环技术和稀薄燃烧技术,日产的e-Power发动机完全有可能将热效率提升至45%以上。然而,这样做将带来一系列潜在问题,如发动机爆震风险增加、散热负担加重、积碳和油泥问题加剧以及尾气处理复杂度提升等。因此,日产认为单纯追求热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智,而是需要在整体系统效率上寻求平衡。
日本车企强调,发动机热效率只是汽车动力系统中的一个微小环节,全车全域热效率的提升需要变速箱、混动系统、冷却系统以及传动系统等多方面的协同优化。以传动系统为例,日本车在轴承设计上的优势使得其在相同外力作用下能够比国产车多转动半圈,这足以说明问题。日本车企在变速箱匹配调教方面的精湛技艺,以及CVT变速箱的顺滑表现,都是其动力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尽管中国发动机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大规模量产车型的全域表现上,与日本车企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要求中国汽车工业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钻研和整体系统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纸面上的热效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