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
过去十年里,全球几乎在新能源这条路上“达成了共识”——
欧美带头立法确定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中国全力推动电车发展,日本、韩国也纷纷跟进。
那时候,谁不搞新能源,谁就是“落伍”!
可到了最近,事情突然开始变了。
美国不再强推电动车积分法案,部分国家的“光伏充电站”建设戛然而止;
甚至连一度坚定不移的福特、大众,都开始悄悄重启油车投资,减少纯电车型投放。
一股“退潮”的信号,正悄悄蔓延。
这就让人开始焦虑了——
如果欧美“放弃”新能源车,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投?是不是该踩一脚刹车了呢?
理论上看,或许我们应该恐慌,要踩一脚刹车。
因为为过去这十年,我们新能源车的发展路径,几乎是照着“欧美模板”走的。
它们立法禁燃、车企转型、补贴拉动——我们这边就加速跟进,政策、投资、供应链,一环扣一环。
现在欧美突然“放缓脚步”,如果真的是对新能源失去信心了,那我们是不是就走偏了?
甚至有人开始担心:
我们是不是被“带节奏”了?
是不是花了十几年时间,把大好资源砸在了一个“全球都不太看好的方向”上?
毕竟,现在的现实是——
欧洲电动车库存攀升、美国车市“油电倒挂”,连特斯拉都在砍价保销量;
而国内呢?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突破五成,产业链高度集中、电池产能超前布局。
换句话说:
我们的“船”已经驶得太远,想调头,难度比任何国家都大。
如果别人开始减速,我们还在猛踩油门——那是不是很危险?
但事实上呢?我们压根不需要恐慌,甚至还要继续加速。
因为你会发现,那些有“退潮”趋势的国家,其实从一开始就没跳进来多深。
拿美国来说,电动车的渗透率至今还不到10%,特斯拉之外几乎没什么能打的选手。
之前虽然有过高调支持新能源,但地方层面的基建跟不上,油价也不高,导致用户根本不买账。
德国、法国这些国家也一样,车厂转型缓慢,充电桩建设拖延,光伏配套喊了几年,实际建设速度不行。
说白了,所谓“暂缓发展”,更多是经济压力下的妥协,而不是对电动车彻底失望。
反观我们呢?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1200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50%。
仅比亚迪一家,就卖出了300多万辆,是整个德国新能源销量的4倍。
更别说从上游的锂矿资源、到中游的电池产线、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和出海通道——我们几乎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生态。
别人退的,不是新能源,而是被现实打脸的“半拉子工程”。
而我们走的,是一条实打实、跑得最远也最稳的正道。
这就好比高铁技术一样,明明我们做的这么好,也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就因为全球没怎么搞,我们就踩刹车,那不是搞笑吗?
此外,新能源车和烧油并不矛盾,我们不会因为专注新能源车,就丢掉全球市场!
因为现在的新能源车,早就不是“一股脑往前冲”的纯电路线了。
你看插混、增程这些车型,本质上就可以“加油当油车开”电车——而且在真实体验上,甚至比油车还要香:
油耗能做到3、4升,NVH更安静,加速更快,城市通勤还能纯电代步。
说白了,开着像电车、能烧油、还比油车更省钱,这不正是“对外普适性最强”的技术路径吗?
总的来说就是,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其实都不需要担心。
因为事实证明,很多国家都害怕了…
特别是欧美,甚至开始针对“中国的新能源车”疯狂加税,给各种限制——这直接证明了它们的不安。
而且有句话说的好:敌人越是反对,越说明我们做得对。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坚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