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买国产车”还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担心质量不过关、设计太土、技术落后……
可现在呢?
新能源时代来了,比亚迪、问界、小鹏一波接一波,续航、智能、定价,全线开卷——不少合资车反而成了“陪跑”。
照理说,这本该是个振奋人心的变化。
但奇怪的是,“国产汽车”开始崛起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支持国产车也就罢了,还一片谩骂。
要么是说“堆配置没用”,要么是表示“开几年就散架”;
甚至还有人张口闭口就来一句:“国产车都是智商税”。
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
“比亚迪是电池厂,车根本不行”、“小米就是炒概念”、“问界完全靠华为撑着”……
你仔细翻翻网上的评论,哪怕一条普通的用车分享,底下也可能吵成一锅粥。
更讽刺的是,这些质疑中,很多根本没开过国产新能源车,就开始大放厥词;
甚至还振振有词的表示——我没开过国产车,我还不了解中国人?
但事实呢?
往往会发现,很多情绪化表达,根本不成立:
因为你说国产车配置堆料?那合资车是阉割到,就连倒车影像都要加钱。
你说国产车不耐用?比亚迪在出租车市场几十万公里照样跑,电池衰减也没你想的那么夸张。
可惜,这些声音很少被听见。
因为在情绪上,很多人早就“默认国产不如合资”,哪怕事实已经反过来了,也还是不愿意承认。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多人不是在评判车,而是在对抗情绪。
一种是“刻板印象还没消化完”,一种是“心理落差太大,转不过弯”。
前者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十年前,国产车的确不行:
技术差、品控差、设计也不行,那时候谁说“我买国产”,真的要承受一堆冷眼和劝退。
但时代变了,现在再看,比亚迪的DM-i已经干翻了合资油混,问界M9的智能化也让BBA黯然失色;
理想、小鹏这些品牌,销量早就不是“凑热闹”的量级。
可问题是——不少人还停留在“以前的记忆”里。
他们看不懂,也不愿意承认:“原来国产已经变得这么强了。”
而另一种情绪,更复杂。
很多人从小被教育“外国的月亮更圆”,从苹果手机到日系轿车,都下意识觉得——进口的、合资的才高级。
现在国产车强势崛起,不但性能猛、配置高、价格还卷,甚至成为朋友圈的主角,这就让一部分人产生了“身份冲突”:
“我一直信的那些东西,难道错了?”
于是,为了维护内心的认知平衡,就只能把国产车贴上“炒作”、“割韭菜”、“没底蕴”的标签,反复劝自己:“他们只是火一阵子”。
可现实是——这一阵子,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而且越来越强大。
还在等它凉,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这么激动,是因为——国产新能源动了他们的蛋糕。
这不是情绪之争,而是生计之战。
你可能没太在意,但过去整个汽车行业,有不少人是靠“油车”吃饭的:
街边的修理厂、汽配城、4S店维修技师、二手车贩子……哪一个不是围着内燃机转的?
发动机抖一下,变速箱顿一下,空调不制冷、怠速不稳、漏油、烧机油,这些 “毛病”,过去就是他们的生意来源;
而现在呢?
一辆台架一体化的纯电车,压根没有变速箱,电驱也几乎不坏,电池出了问题直接换总成,连汽修工都直呼“没法修”……
你说他能不急吗?
更关键的是,这种转变来得太快了。
2021年,新能源车还只是个“新鲜事物”;
2025年,每辆新车里面,就有一半是新能源车了。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一旦传统油车的保有量持续减少,他们这一整条熟悉的产业链——从保养换油到修理翻新,可能就真的要“无工可做”了。
所以这些人才会这么激动,这么的恨国产汽车。
总的来看就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客观评价国产车”;
但其实,他们只是没做好准备,去面对一个不再熟悉、却越来越真实的世界。
那个“低配、高价、三缸还减配”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而那个你曾看不起、劝朋友别碰的“国产车”,如今正在一辆一辆地驶入千家万户,走上国际舞台。
谁在进步,谁在停滞,谁在自我感动,谁在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