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计划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斑马智行”),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当资本市场的钟声为斑马智行即将敲响时,却意外地遭到了前首席财务官(CFO)夏莲的公开吐槽,直指其上市目的为“圈钱”,背后更是隐藏的着一位前高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深深忧虑。这家诞生于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联姻的明星企业,为何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输血”来维持其在智能出行领域的领军地位,斑马智行赴港上市,究竟是一次“闯关”转型的契机,还是又一个上市“圈钱”的游戏?
据悉,2015年由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出资成立的斑马智行,初始定位是为上汽旗下车型提供车联网系统。凭借上汽和阿里巴巴两大股东的资源背书,其首款产品“斑马智行”系统搭载于荣威RX5,以“互联网汽车”概念引爆市场,一度被视为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作为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斑马智行的融资历程顺风顺水。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斑马智行成立以来共经历了6轮融资,首轮融资就高达16亿,之后60亿与AliOS重组,30亿再增资,7亿新股权融资。但其主要资方均来自上汽和阿里方,估值水涨船高至百亿元级别。
但光鲜的融资记录难掩业绩的尴尬。招股书显示,斑马智行2022年、2023年、2024年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斑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36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1.68亿元;毛利为5284万元,上年同期的毛利为6760万元;亏损为15.82亿元,上年同期的亏损为2.04亿元。过去三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亏损已达41.83亿元。
翻开斑马智行的财报,一组组亏损的数据揭示了其难以回避的现实:过去三年里,尽管行业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公司的营收增速却远低于预期。这种疲软的表现直接映射出市场竞争加剧、客户粘性不足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扩大的净亏损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不断吞噬着投资者的信心。夏莲作为曾经掌舵财务大门的关键人物,她的离去绝非偶然。她在朋友圈中毫不掩饰对现状的失望:“离开的原因是不看好公司发展”,这句话分量十足,既是对公司某些高管价值观违和,也是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严重怀疑。
毕竟,在公众眼中,一个企业的CFO往往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守护者和把关人。如果连她都对企业的上市计划表示质疑,普通股东又怎能安心将血汗钱投入其中?斑马智行的上市之路注定会变得更加坎坷。
为了成功上市,2024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在财报中悄然划掉“斑马智行”的全资控股标签,将其转为“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对象”,斑马智行不再纳入阿里巴巴合并报表范围,也不再是其附属公司。
根据招股书,斑马智行计划将此次IPO募集的资金用于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拓展全球业务、支持潜在的业务收购,以及补充运营资金等。这些用途的表述虽是资本市场的标准措辞,却清晰地勾勒出公司对资金的重度需求。
作为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斑马智行必须向投资者展示其强大的盈利能力、稳健的财务状况以及清晰的发展前景。然而,在夏莲的吐槽之下,这些原本应该成为斑马智行上市亮点的因素,却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作为2019年加入斑马智行、主导过多轮融资和股改的前CFO,夏莲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堪称“内部人”。根据在朋友圈截图显示,她吐槽三大核心问题,一是个人离开的原因是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二是质疑斑马智行上市是“圈钱”,三是公开批评斑马智行的某些高管价值观违和。
更令人惊讶的是,夏莲表示自己离开时把斑马的估值降低了50%。斑马智行为何要在此时急于上市?答案或许藏在财务报表之外的地方。从历史上看,许多企业选择在业绩高峰期或转折前夕上市,目的是利用高估值窗口期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巨大风险,一旦后续表现未能达到市场预期,股价暴跌不说,还会严重影响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结合夏莲所说的“上市圈钱不是人生追求和理想”,同时阿里巴巴也高调完成了股改,告别对其进行无限期“输血”的模式,不难推测,部分高管可能更倾向于短期套现离场,而非真正致力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要是这样这种行为不仅将会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
众所周知,智能出行赛道正经历一场“虚火”与“实考”的碰撞。从互联网汽车公司估值飙升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平台的疯狂扩张,从车路云协同项目遍地开花到Robotaxi试点密集落地,行业表面的繁荣之下,资本过热、技术虚标、需求错配等问题逐渐显露,一场生存大考已悄然拉开帷幕。
不能否认,斑马智行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潜力和价值。作为一家技术创新型企业,斑马智行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斑马智行落地智能汽车超过1000万辆,斑马智行已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
但斑马智行的盈利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智能出行赛道“虚火”的缩影。面对“操作系统越来越不值钱”的行业警示,2024年9月,斑马智行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座舱AI技术品牌“元神AI”,用“元神AI”技术品牌完成从OS供应商向AI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全面转型。
但即便如此,传统操作系统的瓶颈依旧在逐渐显现,语音控制和导航等功能同质化严重、用户交互依赖触控、生态壁垒易被车企自研替代击碎等。随着AI大模型加速应用于汽车领域,智能座舱赛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华为推出的Hi Car系统、百度的Apollo Auto等竞品,不仅在技术层面展现出优势,更在汽车产业链整合方面表现出强劲竞争力。而斑马智行的核心产品仍以“语音交互+导航”为主,技术壁垒被不断压缩。
一位车企研发人员更是直言:“现在用户对智能座舱的需求已经从‘能用’升级到‘好用’,斑马的系统在多模态交互、场景化服务等方面,至少落后头部竞品1-2代。”更为严峻的是,车企的“自主化”趋势正在削弱第三方供应商的话语权。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均已组建超百人的智能座舱团队,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也在加大自研投入。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含自研系统)的搭载率已提升至35.58%,其中自主品牌车型占比达77.3%,新能源车型占比62.38%。车企更倾向于掌握数据主权和用户入口,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斑马智行的“上市求生”更显紧迫。夏莲朋友圈更是吐槽,自己离开的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的业务发展,这个可以从财务数据中看出。过去三年斑马业绩增长不达预期,但对比未来三年,这很可能是斑马最好的三年。斑马智行的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从目前的情况看,斑马智行若想在港股市场获得认可,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摆脱对阿里巴巴和上汽的依赖,证明独立商业化能力?如何在巨头环伺中建立技术护城河?如何让投资者相信,持续的亏损终将转化为未来的盈利?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所谓的“赴港上市”,或许真如夏莲所言,不过是一场“圈钱”的资本游戏。而这场游戏的最终买单者,可能是那些寄希望于“智能出行风口”的中小投资者。